返回

四海文坛 - 苏里南中华日报

苏里南农业可持续发展前景展望

来源: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  |  2025/7/15 8:03:14

  苏里南农业可持续发展前景展望

  -打造加勒比共同体的绿色粮仓

  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 刘经国 刘翠

  刘经国 湖南省桑植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刘翠 湖南廪实农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111(1).jpg

  一、引言:资源禀赋与战略机遇

  苏里南作为南美洲北部一颗“绿色明珠”,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日益凸显的区域战略地位。这个国土面积达16.4万平方公里、人口仅65.7万的国家,森林覆盖率高达93%,位居全球首位,创造了巨大的生态碳汇优势。其农业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约11%的份额,稻米、水果、蔬菜和渔业构成了农业经济支柱,其中稻米出口占总出口值的8%。在气候危机加剧与全球粮食供应链动荡的背景下,加勒比共同体(CARICOM)成员国高度依赖粮食进口,区域粮食自给率不足40%。这一结构性弱点促使苏里南政府明确提出将国家打造为“加共体粮仓”的战略愿景。

  中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项目的实施为这一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通过引入水肥一体化、营养诊断、测土配方、病虫害预警监测、节水灌溉、设施栽培、集约栽培等现代农业技术,培育了一批本土农业技术骨干。自2022年项目实施以来,苏里南政府高层高度评价该项目“不仅助力苏提升农业生产,也为促进地区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核心挑战:制约农业转型的结构性因素

  (一)生产模式落后与技术缺口

  苏里南农业生产仍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导,大多数农户依赖经验种植,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这种传统观念严重制约了生产力提升。

  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农业技术服务站覆盖有限,农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导致新技术传播缓慢。

  (二)、融资瓶颈

  农村金融服务缺失是关键制约之一。商业银行缺乏适合小农需求的金融产品,导致小型农户融资渠道匮乏。这一瓶颈使得农民难以购置农业机械、优质种苗和先进农资,阻碍了技术采纳和规模化经营。

  (三)、气候威胁加剧

  苏里南正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近年来持续干旱频发,2023年高温导致多地作物减产,而节水灌溉设施普及率不足,农民缺乏应对能力。沿海区域还面临海平面上升的侵蚀风险,直接威胁到占全国水稻产量70%的沿海稻作区。

  热带病虫害压力也在上升。高温高湿环境加速了病虫害传播。而当地农民缺乏综合防治知识,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现象普遍,暨增加了生产成本,又导致生态环境污染。

  (四)、区域协同与市场壁垒

  尽管苏里南拥有面向加共体市场的区位优势,但区域一体化面临诸多障碍。加共体内部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成员国对开放农产品市场持谨慎态度。区域农产品标准不一也增加了市场准入门槛。各国农药残留标准、食品认证要求和检疫规程存在差异,小规模生产者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要求。物流基础设施不足则进一步提高了贸易成本,从帕拉马里博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航运时间长达5-7天,且冷链覆盖率低,导致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损耗率高达30-40%。

  三、可持续发展路径:科技创新驱动农业转型

  (一)、农业技术本土化与应用创新

  适应性技术推广:中国援苏农业项目成功引入的“五优联动”模式(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为苏里南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该模式结合苏里南生态特点进行本土化改造,在萨拉马卡区示范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和生育期搭配,使土地利用率提高30%以上,光能利用效率提升25%。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则使化肥使用量减少40%,同时提高产量15-20%。

  智慧农业基础设施:针对苏里南农业机械化率低的现状,可在苏里南主要农业区建立智能农机合作社,通过“订单共享”机制提高设备利用率。在苏里南现有条件下,优先发展水稻机械化生产链(从工厂育秧到机械化收获),可在3-5年内将稻作机械化率从不足30%提升至70%,显著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

  (二)、智慧农业与数字赋能

  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是突破传统模式的关键。

  农业物联网体系:在主要农业区部署土壤湿度、气象监测、病虫害预警等传感器网络,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该系统可为农户提供精准灌溉、施肥和用药决策支持,避免资源浪费。通过微气候监测与灌溉自动化,节水率达50%,优质果率提升30%。

  区块链溯源系统:针对高附加值农产品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追溯体系,增强市场信任度,开拓有机农产品国际市场。

  (三)、生态农业

  稻渔共生系统:借鉴中国南方“稻蛙共生”、“鸭稻共作”等生态种养模式,在苏里南稻作区发展复合农业。实践表明,稻田养鸭可有效控制杂草和害虫,减少农药使用50-70%,同时鸭粪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实现“一田双收”。

  四、绿色转型:气候韧性建设

  (一)、气候韧性能力提升

  节水抗旱工程:针对干旱风险,大规模部署高效节水灌溉设施。中国援苏农业技术合作中心已示范滴灌技术在蔬菜生产中的应用,较传统漫灌节水50%。下一步应重点建设蓄水水库、雨水收集系统等基础设施,在干旱易发区形成“大-中-小-微”并举的水利网络。

  沿海防护系统:为应对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农业区的威胁,构建“生态与工程措施结合”的防护体系。在稻作区外围种植红树林缓冲带,既防风消浪,又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关键生产区建设防波堤和排水泵站,防止盐水入侵。圭亚那---苏里南联合实施的“海岸带韧性工程”已获世界银行支持,该模式可进一步推广。

  五、政策协同与国际合作赋能

  (一)、区域一体化与市场联通

  标准互认机制:优先与圭亚那、特多等国家签订粮食互认协议,统一有机认证、农药残留等标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参考欧盟单一市场经验,推行“一次检验、区域通行”制度。

  跨境冷链物流:升级帕拉马里博港冷链设施,开通定期农产品班轮,打造区域农产品集散中心。建立覆盖加共体的鲜活农产品“12小时送达圈”,将物流损耗降至10%以内。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区域性农产品B2B电商平台“Caribbean Fresh”,整合生产、物流、支付功能,减少中间环节。

  (二)、深化中苏农业合作维度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苏农业合作可向更高层次迈进。

  技术扩散升级:扩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将培训能力从300人提升至2000人级;增设热带作物研究所,开展热带作物品种联合选育。

  投资平台建设:设立中苏农业合作基金,吸引中国企业投资粮油加工、冷链物流等领域。重点支持稻米精深加工项目,开发米糠油、蛋白粉等高附加值产品。

  市场双向开放:推动苏里南有机大米进入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利用进博会等平台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引进中国农产品加工设备和技术,提升本地化生产能力。

  六、人才振兴与能力建设

  (一)、人才振兴计划

  热带农业联合学院:依托规划中的气候中立创新校园,联合加共体各国建立区域农业教育中心。课程覆盖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商等前沿领域,培育“新农人”梯队。

  跨国技术培训网络:在IICA(美洲农业合作组织)框架下,建立加勒比农业技术推广云平台,共享中国援苏项目形成的培训资源和实践案例。

  农民田间学校:在主要农业区建立示范农场网络,采用“农民教农民”的参与式推广模式。

  (二)、价值链升级

  稻米精深加工集群:改变以原粮出口为主的现状,发展稻米全产业链。引进碾米、制粉、膨化等加工设备,开发生物蛋白、米糠油等功能性产品。重点打造“苏里南香米”地理标志品牌,通过差异化定位进入国际高端市场。

  (三)、跨境基础设施联通

  苏里南河航运升级:打通向法属圭亚那、巴西的农产品物流通道。将现有100吨级通航能力提升至500吨级,使物流成本降低30%。

  数字基建先行:在农业区优先部署5G网络和物联网基础设施,为智慧农业提供支撑。建立跨境农产品数据交换系统,实现检验检疫电子证书跨境互认,缩短通关时间。

  七、迈向加勒比粮仓的战略前景

  苏里南农业可持续发展核心在于三重转型:从传统小农生产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型,从资源消耗型农业向气候智慧型农业转型,从孤立发展向区域一体化农业转型。通过系统性建设(2025--2030年),有望实现以下目标:

  生产力跃升: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80%,稻米单产提高50%,关键技术本土化率超60%。

  绿色竞争力:有机农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30%,农业碳汇能力增强50%,成为加共体最大稻米供应商。

  包容性增长: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率提升50%,农民收入翻番,青年农业从业者比例提高至35%。

  这一转型需要持续的政策投入和国际合作支持。中国援苏农业项目为苏里南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关键起点。中国经验、加共体市场与苏里南资源的战略耦合,将书写南南合作赋能粮食安全的新篇章。在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挑战交织的时代,苏里南农业的绿色转型不仅关乎一国生计,更承载着加勒比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