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海文坛 - 苏里南中华日报

秦地年味 - 申宝珠

2016/9/15  |  来源:作者投稿
我的家乡地处 “八百里秦川”的腹地,年的味道是从腊八粥开始,这种腊八粥,传说就是:西汉年间,王莽登基,少年刘秀落荒外逃,王莽差大刀苏献追杀刘秀。当逃到家乡时,正值腊月初八,疲惫不堪的刘秀向一位农妇讨饭吃,农妇说:穷人家里没有什么粮食了,把剩下的各种米豆等熬了一锅粥。刘秀尝了一老碗,心中很是高兴,便自言自语地说:待我日后登龙位定此粥为“腊八粥”。到腊八这天母亲会将家里的绿豆、柴江豆、玉米渗儿找出来,然后加入花生、红枣和糯米煮上一锅,甜香得很。

年的味道在腊月二十三来已经是高潮了。各家各户炸丸子、炖母鸡、炒豆腐……美味佳肴的香味从锅里冒出来,在家里乱窜,从屋外缝隙里钻出来,被冷空气牢牢凝聚在乡村上空,化为一朵朵动人的祥云。年的芬芳,变成瓶子里装得“泾阳特”,不小心被打碎,醉人的气息袅袅飘荡在空中,让人心旌振奋。家乡歌谣里唱:二十三,大扫除;二十四,祭灶王;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瓤货;二十七,杀年猪;二十八,糖坨坨;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守岁岁。歌谣里所述时间,除了大扫除以外,都是为了押韵。实际的意思,指的是家乡操办过年的讲究和习俗。

值得一提的就是瓤货和糖坨坨。瓤货一般要用肉沫加鸡蛋、葱、姜、调料水,放入适当的盐、白糖,一个方向搅动,可看到气泡发冒,然后放入饃花,拌好料后,用鸡蛋饼卷成园柱,上笼蒸熟即可。我母亲一般选的是瘦猪肉,端上桌的瓤货热乎乎的,厚实粘软,喷香诱人,密密点缀着可爱的吃红,长者是知道年色的,连食材都点缀上色彩,明快,寓意厚实,锦上添花。

再来说一说糖坨坨, 糖坨坨皮酥馅足,滋润适口,层次分明,油多吃而不腻,糖重入口渗甜。糖坨坨面色金黄,四周雪白,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甜点。我们家拉风箱的是大姐,因为糖坨坨的火候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锅太凉颜色不好上,锅太热容易焦黑。一锅糖坨坨需要半个小时,三姐是个急性子,加了硬材就拉风箱,母亲给邻居指点烙法回来,一锅全烧黑了。这成了我们成年以后拉家常的笑话,现在想来还忍俊不禁!我们当地,拜年都是这种包着八个糖坨坨的礼物,一般用草纸包着,得讲究技巧,尽量把礼物包得漂亮,有棱有角,然后上面压一方红纸,再用细绳绑好,就可以提着拜年了。

到了三十晚上,忙活了365天的大人们竭尽全力要给一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贴春联、挂五福:方形、菱形、圆形,五颜六色,造型各异,上写:“内外平安好运来,合家欢乐财源进”。横批是“吉星高照”……把年味寄托在春联五福上。然后点纸钱去祖坟敬先人,最后将七碟子八碗悉数搬上大方桌。

小娃娃一连几天的油腻都吃厌烦了,吃货已经引不起兴趣。一家人坐在一起,大人们说着年景,小孩子心不在焉。陪着守岁,就是想着大人们的压岁钱。此刻,家乡的年一团簇新,嗅着浓浓的鞭炮味,笑着走来。而我们小娃娃的欢笑声早早与春晚聚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