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位知名女作家的文章,却感到深受启发。于是,产生了一些不同往常的想法。通过这位作家的文章,我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为什么在自然界中会“适者生存”,而不是“强者生存”。因为,时时处处的强大,能得一时之利,却并不能够保证最后的胜利。
在如今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们都像装了火药打了鸡血似的,一个比一个充能显摆,示弱的人越来越少。其实,示弱亦是一种智慧。为人处世,做到能进能退,能弱能刚,能大能小,能弱能强,放下架子,降低姿态,是一种谦逊的美德。
诚然,示弱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忍让,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一种十分有利的计策。消极沉默不是示弱,蓄势待发才是示弱的真正目的。示弱就是要在动态中实现平衡,当示弱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变化。示弱是磨练意志,积蓄爆发力,是在无奈时的一种智慧选择,是隐藏在暴风雨之后的绚烂彩虹。
战国时期蔺相如大挫强秦威风,保全了和氏璧。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不服,欲羞辱相如一决高下。相如开始示弱,“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手下人以为蔺相如软弱,忿忿不平。相如解释说:“夫以亲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威廉颇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有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具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死仇也。”廉颇听后十分羞愧,负荆请罪,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蔺相如示弱从国家大局出发,避免了将相失和,两败俱伤,实为顾全大局的理智之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毫不示弱”来形容一个人的勇敢精神。在教育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时,我们也经常要教他遇到挫折不能示弱,要做到“男儿有泪不轻弹”。所谓“阳刚”几乎就成了勇敢与强大的代名词。其实,在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适当的示弱其实是一种真诚接纳的态度。示弱是消除隔膜,增进交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但是示弱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软弱可欺,更不是无原则的自我贬低和妥协,而是一种尊重、礼让和宽容,是一种交际和处世的智慧。
事物的运作千变万化,机会往往存在于忍耐之中。对于垂钓者来说,最好的进攻方式就是忍耐,能忍耐才有大收获。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须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大丈夫应该志在四方,岂能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春秋末期的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也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忍让不是停止、逃避、无为,而是守弱、积蓄、迂回前进。当命运无法掌控时,就要顺从命运的安排,坚强地忍耐弱者的地位,在守弱的基础上累积势力,奋发图强,再适时出击,已争取属于自己的成功。
同时,“示弱”还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事业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客观存在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实,自然界亦是一样。竹子假若在狂风面前不肯“弯腰”,最后的命运必是夭折。然而,唯其随风“低头”,故狂风过后,它依然可以昂首挺胸。
深谙处世哲学的中国人,古来善于忍耐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此,示弱是一种灵性的觉醒,是一种智慧的显现。示弱不是妥协,而是一种理智的忍让。示弱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定地站立。人生是一种艰难的运行,绝不会风平浪静。既要拿得起,也得放得下,才能走得远。所以,做人处世如果适时示弱,有时也能成为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