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较真,因为他们做学问写文章认真,将这种认真延伸到生活之中,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做人原则。这种较真,在世俗之人看来,有时似乎不可理喻。
有些当官的为什么就那样讨厌读书人?就因为读书人爱较真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辩个一清二白。
是的,一边是杀头,一边是高官厚碌,可你却偏偏选择了杀头。
嵇康文采斐然,在魏国朝中也谋得了一个中散大夫的职,可谓一步登天了。当时司马昭想篡夺曹魏政权,其狼子野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本想将嵇康纳入麾下,借重他的名望给自己夺权加重砝码。司马昭派嵇康的好友山巨源动员他出来相助,“骄视俗人”的嵇康不仅断然拒绝,而且还书生意气地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公开亮明反对司马昭的观点。结果被钟会打了小报告,给他冠上一个罪名给杀了。
嵇康临刑东市,神色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一曲《广陵散》余音袅袅,散逝于茫茫时空之中,不知在多少人心中激起阵阵涟漪。一个人竟然连死都具有审美意义,也就难怪他的精神能量千年不绝,令后人激赏。
说起来,读书人是看不起官员的,官员也很瞧不起读书人。官员瞧不起读书人,这没什么。但读书人瞧不起官员,后果很严重。中国何时真正尊重过读书人?文王拘而演周易;左丘失明而薣史;仲尼厄陈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还有一个被煽了的司马迁,中国古代这些最有作为的读书人,何时令人有过安全感?苏东坡、秦少游之辈虽一生屡遭发配,亦属幸运。
就是某些读书人一旦做官,杀起读书人来也从不手软,李斯之杀韩非;曹操之杀杨修;秦侩之杀李光;史弥远之杀韩佗胄;文天祥之杀贾似道;荣禄、张之洞之杀谭嗣同等等。
读书人都以为自己可以喊出“为天地正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气壮山河的口号。可口号是口号,真要实行起来,很可能要自己付出掉脑袋的代价。
是的,“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以身报国,建功立业,或舍身求法,或为民请命,或效命疆场,千千万万优秀知识分子这种经世致用的精神追求,成为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不竭动力。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范仲淹喊出来的,他也喊出了很多读书人的共性。
如果我认为你做得不对,即使一边是杀头,一边是高官厚碌,我也偏偏选择了杀头。你就是把我杀了,杀了就杀了吧,就是杀了我也认为你做的事不对,这就是有风骨的读书人。
死的时候,能想着一曲《广陵散》,亦可以仰天大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