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丰碑矗立在兴安岭 - 蔡昌旭

丰碑矗立在兴安岭 - 蔡昌旭

来源:作者投稿  | 发布时间:2017/1/26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举目眺望祖国北部边疆,在巍巍兴安,茫茫林海中,有一个名不经传,很少为人所知的边陲小镇----伊图里河。

在大雪纷飞的时节,我有一次踏上这群山环绕的冻土地,又一次看到矗立在中央街的原伊图里河铁路分局大楼,看到铁时,我联想到1975年,这个不畏艰苦创业的“帐篷分局”的精神。这时我感到这片土地上有过昔日的辉煌;有过昔日的欢乐;有过昔日的沸腾;有过昔日的“六种精神”使这个在冻土地上拔地而起的铁路分局,改变了这里人们生活面貌。

看见那在大雪纷飞中的樟子松,它还是那么苍翠挺拔,针状墨绿的叶子上覆盖一层洁白的雪,显得它更加翠绿,更加坚韧。在风雪暴雨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见证着原伊铁人战胜恶劣自然环境,自力更生勤俭建家园的“背石建站”的精神。它的精神依然矗立在兴安岭之巅,让人们浮想联翩,对往事的追忆。更有的是它没有被过去的风雪压倒,没有被狂风暴雨摧毁,没有被山洪暴发淹没。它们一排排地站立在哪里,或许没有人为它们浇水、施肥、秀丽枝杈,但它们仍然生长着,仍然在这块沃土上展示它们的风采,它们就像当年“兴安岭上十棵松”。

“兴安岭上十棵松”也许早被人们淡忘了。但他们的精神是永存的,谱写一曲曲生命的赞歌,谱写了一篇篇新的篇章,勾画出一幅幅最美的蓝图。“兴安岭上十棵松”的人名似乎有人记不清了,但他们的精神谱写了时代的凯歌,唱响了主旋律,永远镌刻在大兴安岭上,深深地在一代人心中留下烙印,激励着后人前进。

1986年在原伊图里河铁路分局,为了培育造就新的职工队伍。涌现出了以苦为荣,扎根小站30年的朝原站值班员王振芳;精简细修超万辆的伊图里河车辆段站修工长马振清;遵章守纪,安全行车15年的伊图里河机务段1921号司机长李政;人民放心的铁道巡道兵立新养路工区寻道员沈国才;热爱边疆的好医生伊图里河医院儿科主治医师王鹰;励志山区,辛勤耕耘的好园丁伊图里河铁路一中教师张树林;立足本职、埋头苦干的觉苟荀信号工长吕振福;把温暖送给千家万户的图里河房产段巡检工杨会学;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职工心坎上的金河养路工区指导员冯俊榜;雷锋式的好青年甘河乘务员公寓炊事员潘志刚。

也许这是严格久远的故事,有的单位没了,有的撤回在那没了,有的工区没了,甚至有的人也已经离开了人间。历史的丰碑上镌刻着他们的名字,他们的精神在潜移默化着一代又一代人。

他们推动了历史,推动了铁路发展,虽然已经是一个久远的故事,但是没有那个时代英雄模范人物,不会有今天的快速发展。

站在这挺拔矗立的樟子松前,我似乎看见了“兴安岭上十棵松”。樟子松就像他们一样依然矗立在兴安岭上,依然翠绿,依然抗击着一场场狂风暴雨,依然接受着大风雪的洗礼。它们万古常青,点缀着白茫茫兴安岭之巅一点绿,丰碑永远矗立在兴安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