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出名也不行 - 范方启
来源:作者投稿 | 发布时间:2017/1/24 |
青史留名、流芳千古,不知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想出名,不容易,不想出名,对于陶渊明来说,还真的很难。陶渊明生于在东晋后期,当时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复杂。他的家世不错,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作过太守一类的官,但到陶渊明时,家境已经是家道中落,年幼之时便在贫困中度日。但儒家的用世思想对于陶渊明还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他心怀“大济于苍生”的抱负,但现实没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
初入仕途对于陶渊明来说,已是一个老大不小的年龄了,时年29岁,为江州祭酒。只因“不堪束职”,没干多久就撂挑子。晋元兴三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次年又为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都没干多久。去职后的生活都异常的艰难,一个读书人,除掉做官,在当时还真没什么好的办法生存。于是又做官,当上了一个彭泽小县令,“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典故也由此而生。就这么一点小事,他的名声出去了。
官不当了,回家写了篇《归去来辞》,这竟是传世之作。在序文里,陶渊明对写作原因做了很明了的注脚。他说就任县令,为生计所迫,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这样的人少见吧,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态度多坚决。欧阳修对此大家褒扬:“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后代名家都在大力推介,这火注定是熄不了的。
陶渊明20余年的田园生活和其他隐士们的隐居山林不同,本质就在于对于黑暗现实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是一回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这无疑是积极人生的写照,这多像黑暗中的一只流萤。
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在当时社会士大夫鄙视劳动的大背景下,堪称了不起的进步。《归园田居》、《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描写了诗人参加劳动的情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做为一个有着出仕背景的读书人,能够长时间是早出晚归和农人一样辛勤耕作,文学史这样的例子绝对不会太多。不会太多的事情,后人会轻易忘记吗?
最令人难忘的应该莫过于诗人还讴歌田园风光。把田园风光和黑暗的仕途生活相比较而写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呔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田园一派由他开创。一个开创者,人们想忘只怕也是忘不了的。
初入仕途对于陶渊明来说,已是一个老大不小的年龄了,时年29岁,为江州祭酒。只因“不堪束职”,没干多久就撂挑子。晋元兴三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次年又为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都没干多久。去职后的生活都异常的艰难,一个读书人,除掉做官,在当时还真没什么好的办法生存。于是又做官,当上了一个彭泽小县令,“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典故也由此而生。就这么一点小事,他的名声出去了。
官不当了,回家写了篇《归去来辞》,这竟是传世之作。在序文里,陶渊明对写作原因做了很明了的注脚。他说就任县令,为生计所迫,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这样的人少见吧,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态度多坚决。欧阳修对此大家褒扬:“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后代名家都在大力推介,这火注定是熄不了的。
陶渊明20余年的田园生活和其他隐士们的隐居山林不同,本质就在于对于黑暗现实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是一回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这无疑是积极人生的写照,这多像黑暗中的一只流萤。
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在当时社会士大夫鄙视劳动的大背景下,堪称了不起的进步。《归园田居》、《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描写了诗人参加劳动的情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做为一个有着出仕背景的读书人,能够长时间是早出晚归和农人一样辛勤耕作,文学史这样的例子绝对不会太多。不会太多的事情,后人会轻易忘记吗?
最令人难忘的应该莫过于诗人还讴歌田园风光。把田园风光和黑暗的仕途生活相比较而写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呔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田园一派由他开创。一个开创者,人们想忘只怕也是忘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