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的困惑
发布时间:2024/8/17 | 来源:王兆贵 |
移风易俗是好事,说明人类的头脑在开化,人类的文明在进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习俗都是落后的,都在荡涤之列。就像那段非常时期,打着破四旧的旗号,喊着立四新的口号,把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视为腐朽的传统文化,统统予以冲击和破坏,惨痛的后果和教训值得反思。
风俗的新与旧是相对的,我们不能只看表象,忽略了实质,武断地下结论,并强制人们接受并推广所谓的新风。理性地说,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喜新厌旧”,惟新是从,力戒片面性和简单化。要允许人们广泛地探讨和争议,对原有的风俗予以全面地审视和甄别,尤其是要弄清哪些是应该破除的旧风俗。
比如说烟花爆竹。主张禁放的人士认为,燃放烟花爆竹会造成空气污染。主张开禁的人士认为,比起燃油机械与车辆排放的尾气,比起工业特别是化工业排放的废气,烟花爆竹的污染程度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烟花炮竹始于唐代,盛于宋末,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最初是为了驱鬼辟邪,恐吓猛兽,逐渐演化为民间喜庆和娱乐。将烟花炮竹用来驱鬼辟邪,显然是迷信,但烟花爆竹释放出来的硫化物有助于净化空气,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主张开禁的人士认为,为避免引发火灾和伤害,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的前提下,应当顺从与赓续民俗,有序放开烟花爆竹的燃放。
再比如说婚礼。过去的婚礼也有铺张的,那是达官贵人和富商,普通百姓的婚庆大多比较俭省,一顶花轿抬进门,拜堂之后入洞房、闹洞房,朴素而又喜庆。如今可倒好,在西风东渐的大氛围下,引进西方婚礼模式,请婚庆公司大操大办,程序繁琐复杂且不论,耗费与浪费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参加亲友子女婚礼的人,多半都是为了随份子、还人情、凑热闹,虽说是司空见惯,但总觉得中不中,西不西,有些不伦不类,看起来隆重、热闹,操办起来烦人、累人。仅就婚礼前的一系列摆布和预演,就能把新郎新娘折腾个半死。事实上,西方的婚礼比较简单,只是履行仪式而已,远没有市场化了的婚庆公司“抄作业”带附加题这么复杂,这么铺张,以至于让人耐不住嘈杂而提前逃离现场。
又比如说土葬。“入土为安”的说法,在我国至少延续了三四千年。回头看看,土葬这一形式的最大好处是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离世的人,殓入棺椁,埋入地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化为尘土,最终与大地融为一体,不再占用耕地面积。除了帝王将相、名流要人的陵寝采用坚固的建筑结构外,平民百姓的坟墓若许年后便无迹可寻。
火葬的麻烦在于,需要建立配套设施齐全的殡仪馆,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占用以及丧葬费用成本也随之提高,而且火化过程中产生的烟尘也会污染空气。以上这些可以姑且不论,仅就火化后产生的一系列善后事宜,也令人始料未及。骨灰盒的材质越来越高级,不论是花岗岩还是大理石,不论是陶瓷还是金属,埋入地下后很难降解;墓地占地面积越来越多,规格也越来越豪华,价格越来越昂贵,买不起墓地的人,只好将骨灰盒供奉在租来的过剩房源中。据从城郊某地回来的人说,那里有一个卖不出去的楼群,户型简单,价格低廉,都被租来存放骨灰盒了。每到清明节,都有人赶来祭奠。以致于这里群众说,这片楼房是名副其实的“鬼楼”。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移风易俗总是同文明进步联系在一起的。不符合文明开化的社会风俗,理应被更加文明的方式来替代。但就上述几件事来说,破旧立新后的社会效应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值得大家深入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