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永远的年味
发布时间:2024/2/8 | 来源:邓 训 晶 |
年味越来越浓了,团圆的脚步越来越近,游子归家的心情急迫而幸福;年味越来越浓,一张张笑脸透着和谐欢乐,大红灯笼里是深情的祝福,迎接新年的来到。
过年,游子与家人注解了过年的意义,那就是团聚,除了年夜饭丰盛的佳肴,更是亲情的聚会。《诗经》早就说过:“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人类最不能动摇的就是亲情,父母的养育之恩没齿难忘。每到过年,在外的游子就有一种焦虑,这种焦虑叫思乡、想家、念父母妻儿、念兄弟姊妹;每次回家的旅途,就是归宿,年关中国式的大规模人口移动板块,就是蓬蓬勃勃,势不可挡的归家潮,就是怒放的生命涌动;回家过年,牵动着千家万户,激励着无数的归家人,过年团圆是一种信仰,一种行孝方式,所以无论路途有多少风雨,有多么艰难,都阻止不了游子归家的脚步。
在家的亲人与游子共情双向奔赴。年味愈浓,想念在外的儿女心切,早早就做好迎接游子的准备。一进腊月,做好了香肠腊肉,挂在窗外风干,每天看看,香肠的鲜亮色彩喜悦着心情。
我的大姐和小妹都在宝鸡工作了几十年,直到退休。她们尝尽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之苦,有时因工作的羁绊,过年不能回家。她们的心情难以平静,每天打几个电话都不足以解思亲之苦。
今年,退休后客居成都的姐姐,因厂里有事9月份回宝鸡去了。临回去时,她说今年过年不想回来了,她和姐夫的年纪都大了,来回挤车很累,等春运后,春暖花开时再回来。我们也理解,妈妈也说春运票难买,在宝鸡没有直达成都的高铁,坐绿皮火车太不方便了,妈妈同意姐姐不回家过年。
可是,还在冬月初,妈妈就想姐姐了,想到没有她大女儿和小女儿的年,少了很多意义。于是就打电话问姐姐,真的不回家过年吗?姐姐一听妈妈的话,就知道妈妈想她们了。姐姐嘴上说不回家过年,其实心里还是想的,只是想到坐车太累,才说不回来。妈妈这一问,马上勾起姐姐的乡愁和思亲之情。妈妈95岁已是鲐背之年了,每年都应该围在她身边,于是忘记了旅途的种种不便,姐姐决定回家过年。
小妹也是,嘴上说不回来,其实年年都相约老家。因为,与家人团圆,是多么亲切而幸福的时光。当她走进家门,接过妈妈那杯热气腾腾的茶水时,一股暖流涌进心中。所以团圆,是永远的年味,是亘古不变的亲情,是历经几千年的传承,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最珍贵的节日,成为年复一年代代相传的主题。
人的一生,家--永远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家的位置无以替代,生你养你的家,那是人们心底最深的牵挂,最温馨的港湾。游子就像候鸟历经千辛万苦后回家过年,就是要回到这片温暖的栖息地,品年味,悟亲情。还有每个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天空下,因为你不知道还能与他们在一起多久,所以无论你多大年纪,只要娘亲还在,你就是游子,你就会奔向远方的家。姐姐妹妹每年不辞辛苦的奔赴,诠释了对家深深的眷恋,对妈妈深厚的情感。
窗外寒风中绚烂的礼花,震耳欲聋的鞭炮,屋里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欢声笑语。这满载着亲情的热浪,席卷了冬日的苍凉。亲情,永远的年味,浓郁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