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小 暑 怡 情

小 暑 怡 情

发布时间:2022/7/7  | 来源:崔道斌

   经历了忙碌的夏种夏收,庄稼进入安静的生长期,天气暑热逐渐上升,农历小暑节气就到了。
  俗话说:“小暑小暑,上蒸下煮。”不知不觉,天地间就变成了一个大“桑拿房”。小暑到底有多热,且看小暑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初候温风至,意为空气中吹拂的风,都带着温热的气息,到处是热浪滚滚;二候蟋蟀居宇,就是说蟋蟀热得在野外实在呆不下去了,被逼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三候鹰始鸷,意思是说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也热得受不了,而飞到清凉的高空中去纳凉。
  小暑讲究“食新”,人们碾新米、酿新酒,从新鲜的农作物中汲取养分,补充高温带来的身体损耗,毕竟就要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了。
  在我的家乡,人们“头伏”要吃饺子,既是主食又能当菜;过去还有“入伏”吃狗肉的习俗,新麦饼,狗肉汤,大块朵颐间挥汗如雨,痛快淋漓的汗水会带走暑热。
  伴随高温而来的最充足的光照,光和热孕育五谷的生长,对于瓜果蔬菜来说,这是一种享受。西瓜冰镇,苦瓜清炒,绿豆煮汤,乌梅熬汁,在炎炎夏日,人们品味甜,不拒绝苦,也喜欢酸,小暑时节里,人们追求的味觉体验,就是要舒张毛孔,解暑更解馋。
  小暑的热,会让人们的毛孔处于一种打开的状态,但这种状态,外面的寒邪、湿邪也容易进去,所以夏天人们特别容易患风寒感冒。中国古人擅长因势利导,面对小暑节气这种“上蒸下煮”的局面,古人讲究排毒,排除陈年老寒,排除湿毒。既然毛孔通道被打开了,那么就要趁着这个机会,用生姜、葱白等辛热的、行气的食材,促进肌体内的湿寒,通过汗毛排出体外。而这种炎热天气,人的体液也容易流失,酸梅汤是最好的滋补良品,但千万别喝冰镇的,常温即可。
  元稹诗曰:“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小暑至,盛夏到,躁热的气候,难免使人出现心烦气躁,遇事多斟酌,饮食宜清淡,闲时赏景游,独处多怡情,心静自然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