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记 ------ 文/李愫生
发布时间:2021/2/23 | 来源:作者投稿 |
故乡的年,是一个情感符号。最怀念小时候的过年了。
围炉守夜,声声爆竹。乡村的年,尤其热闹,很多人比着谁起得早,谁出门拜年最早。有些心急的孩子,天还半昏未明,就跑去别人家踏门拜年。勤快一些的人家,刚刚吃完饺子,准备收拾一下出门拜年;慵懒一些的人家,饺子才刚刚下锅;也有个别人家,床还没起,成为他人哂笑一年的对象。乡里讲究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大年初一的晨起,成为一年福运的象征,拜年也成为纳福和送福的象征。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专门关于拜年的记载:“正月元旦,夙与盥嗽,啖黍糕,谓年年糕,家长少毕拜,姻友投笺互拜,谓拜年。”春节的蕴含如此之多,难怪学者余世存说:春节兴于情,立于礼,成于乐,没有什么能比春节更能体现中国人的家国意识和生命通感。
春节,是中国人对故乡的朝圣,拜年更是把这种朝圣推至极致。拜年,也有祖上传下的不成文的规矩和顺序:先本家、再本支、再旁系。天微微明中,拜年开始了。辈分高的人,几乎不用出门去拜,只管安坐家里等着他人来拜年。辈分低的中青年们,带着孩子,走街串户,进门便跪,喊着称呼。每磕一个头,都要说一声:“爷爷、奶奶,俺给您拜年了。”大伯、大娘、叔叔、婶子的称呼声,也响成一片。人群拥趸中,长辈会郑重地坐在炕头,领受着晚辈们的叩拜、问候,互相道着吉祥话。最开心的是孩子们,拿着长辈们分发的压岁钱、好吃的糖果,乱跑成一片。
拜年,把中国的人情味浓浓的凝缩在一起。亲友、师长、同学、好友……不管分隔多远,春节时总要找机会聚一聚,总要祝福一句,新年好!时代在发展,拜年的方式也在变,越来越多元化。短信拜年、电话拜年、微信拜年、视频拜年、快递式拜年……不管哪种拜年方式,都寄托着中国人浓浓的祝福和思念。
世界上的节日都注重个体的欢乐,唯有中国的春节把天地、人心和整个民族融为一体!年,就是迎接春天的意思,“拜年”有一种对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先祖的追寻与探望,对精神的崇拜与向往,对未来的嘉许与期待。
2021年辛丑牛年,坐在家里,看着祖国的强盛,想着明天的美好,充满了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