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放牛娃妙联对塾师 - 操 杰

放牛娃妙联对塾师 - 操 杰

来源:作者投稿  | 发布时间:2016/9/28

很久很久以前,桐城市孔城镇藻青山下有所私塾学堂。学堂里的塾师王老先生满腹才华,自幼熟读三百千,唐诗宋词、《幼学琼林》倒背如流,深得乡邻尊敬与信赖。
有一天, 王先生正在学堂敦促学生临帖习字。忽然间看到窗外天地间连成了一片,纷纷扬扬地下起了鹅毛大雪。屋子里寒气袭人,学生们一个个冷得搓手跺脚,怎么也安静不下来。王先生见状,就带着他们到门外屋檐下活动活动,暖暖身子,同时也看看雪景。
半小时以后,王先生说:“现在该暖和些了吧?快进屋写字去!”可是,学生们哈手的哈手,跺脚的跺脚,皱眉的皱眉,谁都不愿意进屋。其中一个年龄大一点的学生说:“先生,我们手都冻僵了,写字很困难。请您早点放学,让我们回家去写算了。”王先生听了,心想:放学早了,家长有意见,强迫学生写字吧,天气这么冷,恐怕也不行,不如让学生们来对对子吧!再过半个时辰,就可以放学了。主意一定,他就对学生们说:“请大家进屋去,写字不方便,我们就来对对子吧!我出上联,你们对下联。你们当中只要有一个人对上了,就放学。好吗?”学生们齐声回答:“好!学生请出对吧!”先生见窗外院子里竹枝被风雪压弯,就出一上联:“雪压竹枝头点地”。学生们相互讨论,反复思考,就是对不出下联。放学时间到了,无一人能对出。雨雪天气,是不能留学生的。王先生说:“平时不好好看书,课对时就无以应对。你们当中有十几个读《幼学》的,晚上回去想想。明天课堂应对,如果还是无一人能对,那就每人责打二十大板。听明白了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听明白了!”于是,王先生就宣布放了学。
晚饭后王先生想:平日对课,总有人对对出。今日为何无一人能对?莫非出句太难?待我自己来对对看。王先生苦苦思索,一直想到深夜,也是未能对上。这才发觉出句确实太难了。他打算第二天换个出句对对,以了此事。
第二天上午,王先生问:“我昨天出的上联,谁对上了?”连问三次,
无人回答。他正准备更换出句,一学生站起来说:“我对上了。”先生说:“你读给大家听听!”这学生朗声念道:
雪压竹枝头点地
风吹荷叶背朝天
先生闻听,大吃一惊。“此乃妙对也!”这话还没出口,他又感到奇怪。这个学生平时不是高才生,怎么对得如此工整?莫非是他人代作的?我得问个明白。于是他对那学生说:“不错!你对得很好,使同学们免受皮肉之苦。”
中午放学时,王先生把那个学生留了下来。经过一番了解,那学生说明了真相。原来此联是他家和他年岁相仿的一个放牛娃对上的。“放牛娃焉能对句?”先生大惑不解。为了探个究竟,先生和颜悦色地对那个学生说:“你下午早点来上学,把你家那放牛娃也带来。我想问问他是怎么对出此联的,好吗?”那学生满口答应。
下午,那学生把放牛娃带来了。王先生仔细一打量,这放牛娃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果然十分机灵。王先生和颜悦色地问:“孩子,这联是你对出来的吗?”“是我对出来的,先生。”放牛娃说。王先生接着又问:“你是怎么对出来的呢?”放牛娃说:“昨天,我见到我家少爷因对不出对联而闷闷不乐的样子,很是同情,就想帮他对,可他就是不搭理我。后来他实在对不准下联,又来求我。他先把上联读给我听了,我觉得并不难对。‘头对背,地对天’,应该对得出。我就想起去年夏天去外婆家时看到的一番景象。”“什么景象?你外婆家住何方?”王先生问。放牛娃说:“我外婆家在金神墩包兴大圩,那里有个村庄叫莲塘。那天我在莲塘埂上玩,突然一阵大风吹来,莲塘里面的荷叶全被吹得翻了过来,背面朝着天空,十分好看。我就用这个景象一对,没想到还真的凑巧,被我对上了。”王先生听后,深信不疑,就说:“你这下联对得非常好。我再出一联你对对可以吗?”放牛娃说:“先生请出联,让我试试吧!”
王先生朝窗外一看,金色的阳光当空照耀在风光旖旎的孔城大地,藻青山上大部分冰雪消融。学堂屋顶溶化的雪水,一溜溜从檐边滴滴答答地流下。就此情此景,王先生出联曰:“日照雪融,檐滴无云雨”。先生略加解释,放牛娃就完全懂得了出句的意思,但他觉得很难对。他双眼望着先生,希望能得到先生一点启示。可是先生装作没看见,只是捧着铜烟袋,吸他的水烟。谁料想,水烟袋上那袅袅升起的青烟,正好引起了牧童的联想:这烟,是火引起的,无火不生烟;上联的雨,是云引起的,无云不下雨,那“无云雨”,不就可以“无火烟”去对吗?“无火烟”当然不是真烟,只能是像烟一样的东西。什么东西像烟一样呢?云像烟,可上联有了。还有马路上扬起的灰尘像烟。要扬起,就得有风……啊,有了!上次东家叫我晒稻谷,我看见稻床(桐城方言,管晒谷场叫稻床)上有很多很多灰尘,正要拿扫帚去扫,忽然一阵旋风吹来,灰尘被卷起,扬得很高,真像烟,这就是“无火烟”……想到这里,放牛娃对先生说:“先生,我对出来了,念给您听听吧!风吹尘起,地生无火烟”。王先生听后,大喜过望。他对放牛娃说:“你对得真好!对课有规定,不能以同字相对。我的出句里有个‘无’字,你的对句中‘无’字干脆改为‘不’字吧!”放牛娃连声称谢。王先生心想:这样天资聪颖的孩子,真是少见!如果收之为徒,养之为子,日后定能光宗耀祖。王先生问放牛娃:“你想读书吗?”放牛娃说:“怎么不想呢?”我外婆家莲塘村有个钟家祠堂,也是私塾学堂。很小的时候我常在窗外偷听史国屏老先生和操潍芳老先生讲课。有时做梦都梦见自己背着书包上学堂。可是先生,我家太穷,弟妹多,念不起呀!”“哎!真可惜!”王先生正要提出收养之事,一阵寒风袭来,先生想起自己寒酸的家境:一家七口,上有老下有小,负债累累,困苦不堪。如果再添一口,更是无力支撑。手长衣袖短,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想到这里,王先生只好打消收养放牛娃的念头,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把放牛娃送到学堂门外。
后来,放牛娃应对的这两副对联,都被先生编进了年年袭用的课对教材。为了舒缓语气,先生在后一联中的上下联里各加了一个“之”字,即:
日照雪融,檐滴无云之雨;
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