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炊烟下的母亲-----文/布谷

炊烟下的母亲-----文/布谷

发布时间:2020/5/2  | 来源:作者投稿

      一进入五月,我总是莫名地思乡,想念家乡的炊烟,想念炊烟下的母亲。

 书上说,看见了炊烟,就等于看见了母亲。这话不假,但对我而言却有些缥缈。至今,我还清晰地储存着儿时的记忆:那时我们的家境很差,父母总是忙于田间农事,无暇顾及于我。每当夕阳西下,袅袅炊烟之中的村庄里,时常找不见母亲的身影,她总是踏着夜色回家,然后无不愧疚地说:“哎呀,乖妞,饿坏了吧,别急,我这就生火给你做饭吃。”其实,母亲不知道,在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农事上这些时光中,我早就学会了一项特殊的“生存”技能:观察邻家烟囱来确定饭点。当炊烟由淡变浓,再由浓变淡时,我便自觉开启蹭饭之旅。“旅行”的终极目标就是能吃上一顿可口的菜肴。

 我常去桂芳大娘家,因为她做的葱油饼最香甜;我也常去兰英姑家,因为她做的浆面条最好吃;我更乐于去向阳婶儿家,因为她是全村最会炒菜的婆娘……有一次,向阳婶儿炒了一盘香椿炒鸡蛋,便让小刚弟弟叫我来家吃。我和小刚弟弟趴在灶台上大快朵颐时,她将那盘鸡蛋往我跟前推了又推,以至于小刚弟弟大呼“偏心,偏心的娘”。而她自己却躲在一边吃的是馍夹咸菜。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事后我曾向母亲讲述过着一幕,母亲也感动得直流眼泪。

 蹭着百家饭长大的我渐渐踏上了漫漫求学路,村人们的身影也随之渐行渐远。多年后,由于工作原因,我不得不永久地离开了这片生我养我的故土,在城里扎根发芽,到现在差不多已有十年之久了。

 我曾与母亲谈及过炊烟,以及炊烟下找不见母亲身影的缺憾,母亲总是感慨万千,她说:“当初多亏有这一大帮善良的乡亲,不然哪会有如今的你,更别提后来还考上大学,留在城里。”那一日,母亲说了句让我难懂的话,她说:“炊烟是有形状的。”

 我惊讶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母亲,怎么会说出如此富有诗意、有哲理的语句来,在我的脑海里,炊烟薄如纱,透若翼,忽高忽低,婀娜摇曳。但我知道这不是母亲眼中炊烟的形状。在她心目中,也许一缕缕炊烟,就像一个个母亲的身影,她们始终立在村头,伸长脖颈,不住地拔高着自己,遥望并惦念着远在他乡的儿女们。

 关于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我猜测的对或不对。

 马上就到“母亲节”了,我准备带着爱人和孩子回家一趟,和母亲吃一顿团圆饭,顺便再与她讨论一下炊烟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