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一盏灯 ——韩彩英
来源:作者投稿 | 发布时间:2019/9/21 |
因父母支援大西北建设,六岁的李文跟随父母来到这片荒凉贫瘠的土地。那时的大西北,植物稀缺,人口密度低,除了寂寞的戈壁滩就是一眼看不边的荒漠。热闹的除了不绝于耳的风,还有在沙漠里一列列走过的驼队,所幸那一代人有的是热情,他们期望用热情来点燃这片荒凉的土地。李文父母都是成都人,父亲毕业于军校工程通讯系,母亲是新疆文工团演员,郎才女貌,在别人眼中是幸福的一家人。
幸福却在李文8岁时戛然而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父亲因为出身于资本世家,被单位审查,被红卫兵批斗,甚至在李文家里搜出一台所谓的“电台”,其实不过是父亲同学去国外时送给他们的收音机,被当成通敌的罪状。
当臂缠红袖章,腰系皮带,雄赳赳,气昂昂的红卫小兵按着父亲脖子把他拉走的时候,李文哭着往前跑,被母亲一把拉住,捂住他的嘴。父亲努力扭过头对他喊:好好学习,爸爸很快就回来。李文看到父亲的鞋子掉了一只,衣服领子被揪扯着歪到臂膀下,凌乱的头发遮住了眼睛,父亲这一走再也没回来。
母亲开始还四处托人打听,听说父亲犯了通敌的罪,这辈子怕在牢里过了。回来后,母亲哭了几天。为了事业,母亲坚决和父亲划清界限,离了婚。好像一夜间,家就破碎了,年幼的李文不清楚,父亲那样一个好人怎么会被抓?父母那么恩爱怎么会分开?
李文至今还记得1969年的夏天,那天,天空一丝云也没有,纯净的像妈妈那件水蓝的衣衫,太阳明晃晃地映照着青瓦白墙,母亲领着他穿过贴满大字报的街巷,避开那些喊着口号的红卫小将门,赶去兰州火车站,母亲告诉李文,要带他回成都。走过一个供销社,母亲还走进去为李文买了糖和饼干。李文很开心,他终于要离开这片冷漠的土地,要回成都了,他一路扯着母亲的手跳着唱着,母亲却一路沉默。
上了火车,母亲告诉李文,让他坐好,她要下去买些东西。可是,火车要开了,母亲也没回来。李文把头探出来,他焦急地对着站台上的母亲摇手“妈妈,快上车。”“到成都,有人会接你。”母亲大声回应,他看到母亲用手不断擦拭着眼睛。火车开了,李文哭喊着,努力摇着手,母亲的影子越来越小,很快模糊了。同行的一位老人劝道:“孩子,别哭了,你妈是把你扔下了。”从此这个场景像用刀子刻在李文心上,成为他一生都愈合不了的痛。
李文被接到成都一位远方亲戚家,亲戚是位七十多岁的孤寡老人,平时身体不好,根本没有精力照顾李文,李文早早学会了洗衣,做饭。没用几年老人病逝,父亲在狱中,母亲联系不上,李文成了真正的孤儿。
为了养活自己,为了读书,小学时,李文就开始琢磨赚钱。放学后,他挨家挨户以一分二分收集旧报纸,再蹲在影院门口,以五分一毛卖出去,来赚钱中间差价。在寒假暑假里,他去裁缝铺做小工,去工厂糊火柴盒,去做塑料花手工,那时他只有一个信念——活下去。了解他境况后,同学,老师,街坊都对他施与援手,老师帮他申请减免学费,同学会给他拿来旧衣,街坊邻居时不时送些吃食给他,还有许多来自陌生人的关怀,正是这些没有血缘的爱,让李文的岁月不再凉薄,日子从此饱满起来。
李文一直坚持边打工边学习,这个习惯直至到他出国留学并回国创业,成为天士力药业创始人。从前,李文怨恨母亲,曾经发誓不再相见,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慢慢看开许多事。他把母亲接到成都,并给她买了房,安置下来。放下怨恨的李文更感恩那些艰苦岁月里无私资助他的陌生人,在四十多岁时,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李文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毅然创办混序部落社群,无偿扶持年轻人创业。身边许多人不理解,这么好的事业不经营,为什么去做那些看不到利益的事?李文却说,正是那些在黑暗孤寂日子里的温暖,才让我一步步熬出来。我们都是一起在路上行走的人,会遇到挫折,也会遇到冷雨寒风,我希望现在的创业者能不迷茫,能少走弯路。回报陌生人的爱,这就我的初衷。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做事,不求获利,只希望帮助更多人寻找正确的路。李文希望用自己一路走来的经验和切身的经历,来为创业者点亮一盏灯,即使在暗夜里行走,再远,再难,都不会迷失方向。李文说:我愿意做一盏灯,不但能为夜行的人指明方向,还要告诉更多的人,世界很暖也很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