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面对死亡 - 张 军

面对死亡 - 张 军

发布时间:2016/6/17  | 来源:作者投稿

平常最不愿谈及的话题便是死亡,因为,死亡代表生命的终结。然而,当我们真正面对死亡之时,才感悟到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还有许多心愿尚未了却。
2013年4月20 日早晨8点02分,骤然而至的剧烈摇晃将酣睡中的我惊醒。当时,我感觉床在摇晃,整个房间传来阵阵“吱吱”的声响。我第一反应是地震了,立即起身摇摇晃晃地逃往卫生间,躲在墙角,惊恐不已。那一刻,身处成都一小区13楼的我,唯一的想法是先躲起来,听天由命。大约30多秒过去了,晃动似乎小了许多。我连忙提起衣服、抓起手机和钥匙从楼梯往下跑。当我气喘吁吁地逃到楼下时,发现小区院子和门口的平地上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他们大多都穿着凌乱,神情慌张。有的在纷纷议论自己当时的感受,说这次好像比5.12汶川地震震感更强烈;有的在一遍遍摁手机,样子十分焦虑。我连忙给在成都的同事打电话,可怎么也打不通。问周围的人,才知道信号已经中断。我只能在恐慌中一分一秒地等待。大约30分钟后,门卫的收音机里传来雅安芦山发生7级地震的消息。9点11分,成都的同学尹总打来电话安慰我说“没得事,过去了,找个空旷地儿喝喝茶”。原来,2008年经历过一场大地震的成都人似乎已经习惯了,他们的心态大多比较平稳。的确,5.12汶川大地震过后,四川包括成都在内的许多地方先后发生了数百次余震,渐渐地,他们也就习以为常了。9点15分,我一一拨打正在成都出差的几位同事电话,互报平安后才安心了许多。9点30分,广播里正在播报消防官兵、武警部队开赴雅安芦山救灾的消息。
恐慌过后,忧伤袭来。当时,我在想,虽然我们经历了一场罕见的惊吓,但是,我们仍然活着,身体完好。而此时此刻,地震灾区的老百姓可否安好?他们中有多少人已经被灾难无辜地夺走了生命,有多少人仍在废墟中狭小的间隙里顽强地喘息。家园被毁,可以重建;生命被掠,岂能挽回?
平常,人们或许很少认真地去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只是在日月交替的时光中自然地生活。然而,当我们真正面临灾难与死亡之时,才会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人生的艰难与坎坷。其实,人生便是一次远航。在生活的海洋里,既有阳光雨露的滋润,也有狂风暴雨的突袭,只要我们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就必定能抵达美好的彼岸。
平常,人们并不在意的一些生活情节,在灾难与死亡来临之时,便会突然在脑海中浮现。比如,父母的养育、老师的培育、朋友的关爱等等。这或许就是对三字经里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最好的阐释。善良是生命里最原始的部分,人总是带着厚道、关怀、体贴的善心来到世上。因此,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与家人,感恩社会。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会失去关爱与亲情,会走向孤立与无趣。
真正经历过灾难的人,性格或许会更坚强,心底会更善良。平日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恩怨,在死亡来临之时顿时显得是多么渺小,多么的不堪一击。人生短短几十载,能在茫茫人海里相识相知,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缘分,何必因一些小小的误会或利益而结怨。只要我们学会在淡泊与平静中生活,学会宽容,懂得关爱,生命之花才会更加艳丽,生命之光才会更加多彩。
人生最大的遗憾是当死亡来临之时,未了却的心愿太多。光阴似箭,当我们沉迷于某种娱乐之时,千万别忘记时光的珍贵;当我们漂泊在外时,千万别忘记关心家人与朋友。时光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珍惜时光、勇于拼搏的人,事业会蒸蒸日上,生活会更充实;关心他人、富有爱心的人,会真正品味到生活的温馨与他人的关爱。作为凡夫俗子,我们不奢望名垂青史,但我们至少应无愧于人生,少留些许遗憾。平平淡淡的生活固然现实而美好,然而,轰轰烈烈的人生更为壮丽而精彩。人的潜能是无穷的,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生活才会充满激情,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在大地摇晃的瞬间,我并不惧怕死亡,因为,人生仿佛丛林中的一片树叶,从泛绿到枯黄,最终落叶归根;在大地摇晃的瞬间,我十分恐慌,因为,尚有太多遗憾。大地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也是我们的坟墓,是我们最终的归宿。只是,我们谁也不想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过早地死去,因为,我们还有许多梦想没有实现,有许多美好值得留恋。可是,最终有一天,我们会带着些许遗憾与留恋闭上双眼安然而逝,甚至不愿打搅周围的一切,如同一片落叶,在不经意间悄无声息地飘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