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 - 乔加林
发布时间:2016/6/5 | 来源:作者投稿 |
人过四十,开始怀旧,童年、少年时的那点事,经常自觉不自觉地找上门来,勾引你不由自主地去回忆、思索。
在七十年代,最能反映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问题就是照明,从我能记事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靠煤油灯照明。一根长长的棉线从一根用铁皮做的细长径里面通上来,火柴一点,灯就着了,亮或不亮,可以用挑长或挑短露出的细线加以调节。
煤油灯,也叫“洋油灯”,毫无疑问,那煤油是从外国进口的。人们用“如豆的灯光”来形容油灯的亮度再恰当不过了。在我小的时候,农村还没有电。家家户户都备有一个或几个煤油灯。煤油灯的结构极其简单,我家的煤油灯是用一个白色玻璃瓶做为灯座,上端覆盖一个圆形的鉄片,中间穿过由多股细线捻成的油捻子,一直拖到盛油的瓶肚子里。瓶肚子里的透明液体我们叫做煤油(老人们通常叫做洋油)。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也正是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尤其是在比较闭塞的苏北乡下。在那里我曾经历了无数个靠煤油灯度过的日落后的时光。煤油灯昏黄的光环时常像一粒萤火虫般飞进我的记忆,点亮一个个深藏在心底的旧梦,让我又看到了父母摸黑劳作的身影,看到了一灯如豆的饭桌上,认真作业的孩子,也看到了艰苦历练中他们的成长。
在我记忆里,大部分人家,都在使用一种自制的简式“煤油灯”,材料很简单,自己动手制作一盏煤油灯,一点儿都不费事。就地取材,选一个大小适宜的、带金属瓶盖的玻璃瓶,在瓶盖正中间穿一个大小适宜的洞,插入一个薄铁片卷成的小圆筒,用棉绳做灯芯,灯芯上端从小圆筒穿出,点燃即可照明。由于自制煤油灯缺少防风玻璃罩,从堂屋到厨房的移动往往要用一只手或身体遮挡才行。煤油管子越粗灯便越亮,但是基于节约用油的目的,父亲做的管子总是比黄豆还细,天黑后点起来,喷出比黄豆稍大些的小火苗,屋里虽然不是漆黑一片了,但亮起来的,也就只有巴掌大那一小片,其他地方亮光打不到,便蒙蒙胧胧的,墙上或顶棚上哪些陈旧的报纸和水渍印,在半明半暗中仿佛变成了张牙舞爪的魔鬼欲向人猛扑一样,阴森恐怖。没有大人陪着,一个人时,多少会有点害怕的感觉生出来。
晚饭后收拾利索,一家人会或远或近围在煤油灯前坐一会儿,手里有活计的理所当然凑在最前面。往煤油灯跟前凑的最少的是父亲,大部分时间不在家,即便偶尔回来,也早早躺下睡了,再早睡了的自然是疯玩一天玩累了的我和姐姐们,已经上了学的姐姐,少不得爬在灯下做会儿作业;到冬天,守在灯前最多的,是母亲,她要为我们赶过年穿的新鞋。
做鞋最费功夫的,自然是纳鞋底,看着母亲守在一闪一闪的小煤油灯下,扯过来拉过去地细细纳鞋底,也算童年最温馨的旧忆之一。那时候很好奇,不知道母亲纳鞋底之前,为什么要将长长的老针在头发上蹭几下,而且纳的过程中间,也断不了拿针在头发里不停地蹭,直到长大后才明白那是在给大针过油,针在头发里蹭的时候,天然的发油就自然地粘到针上,等针往鞋底里扎时,能发挥润滑剂的作用,纳起来就又快又利索。
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总是过的很快,一不注意,就被挎上母亲缝制的花书包送进了学堂,小学时还好说,摸黑赶夜的时候少。每当我趴在小桌上写作业,母亲总要叮嘱我离油灯远点儿,小心烧了头发或眉毛。写完了作业,是不可以浪费洋油的,当我们各自钻进被窝,缝完衣服的母亲直直酸痛的腰,喊了声:睡觉了!然后吹灭了油灯,随之一股刺鼻的煤油味袭来,屋里顿时一片黑暗。。
等我上初中时,已是八十年代了,生活条件已经在慢慢转好,农村也开始用上电了。到晚上,村里供电的时候也越来越多,偶尔会停电一两天,家家户户都还保留煤油灯,平时放在不起眼的地方备用。
如今,在我老家里还收藏了几盏形态各异的油灯,其中有两盏是带有玻璃灯罩的,一个像个小烟囱,另一个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在当时它们对平民百姓来说绝对是奢侈品,不光是价格昂贵,更主要的是,煤油灯扣上灯罩后,洋油燃烧充分,灯虽然是亮了,但同时比较费油。难怪我家的油灯母亲一直不肯扣上灯罩呢。
有关煤油灯的俗语也很多,比如:“灯不拨不亮,话不说不明”、“灯盏再小能照亮,油篓再大不搁舀”、“灯窝里没有油熬捻子,腰包里没有钱急汉子”、“灯苗虽小,能照亮间屋;羊蹄虽小,能走出条路”等等,深奥的道理被说得通俗易懂。
时过境迁,煤油灯悄然退身,逐渐演变成老物件,消逝于漫漫时光长河中。如今,那些煤油灯已深藏在心底,化成一盏永不泯灭的心灯照我前行。
在七十年代,最能反映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问题就是照明,从我能记事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靠煤油灯照明。一根长长的棉线从一根用铁皮做的细长径里面通上来,火柴一点,灯就着了,亮或不亮,可以用挑长或挑短露出的细线加以调节。
煤油灯,也叫“洋油灯”,毫无疑问,那煤油是从外国进口的。人们用“如豆的灯光”来形容油灯的亮度再恰当不过了。在我小的时候,农村还没有电。家家户户都备有一个或几个煤油灯。煤油灯的结构极其简单,我家的煤油灯是用一个白色玻璃瓶做为灯座,上端覆盖一个圆形的鉄片,中间穿过由多股细线捻成的油捻子,一直拖到盛油的瓶肚子里。瓶肚子里的透明液体我们叫做煤油(老人们通常叫做洋油)。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也正是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尤其是在比较闭塞的苏北乡下。在那里我曾经历了无数个靠煤油灯度过的日落后的时光。煤油灯昏黄的光环时常像一粒萤火虫般飞进我的记忆,点亮一个个深藏在心底的旧梦,让我又看到了父母摸黑劳作的身影,看到了一灯如豆的饭桌上,认真作业的孩子,也看到了艰苦历练中他们的成长。
在我记忆里,大部分人家,都在使用一种自制的简式“煤油灯”,材料很简单,自己动手制作一盏煤油灯,一点儿都不费事。就地取材,选一个大小适宜的、带金属瓶盖的玻璃瓶,在瓶盖正中间穿一个大小适宜的洞,插入一个薄铁片卷成的小圆筒,用棉绳做灯芯,灯芯上端从小圆筒穿出,点燃即可照明。由于自制煤油灯缺少防风玻璃罩,从堂屋到厨房的移动往往要用一只手或身体遮挡才行。煤油管子越粗灯便越亮,但是基于节约用油的目的,父亲做的管子总是比黄豆还细,天黑后点起来,喷出比黄豆稍大些的小火苗,屋里虽然不是漆黑一片了,但亮起来的,也就只有巴掌大那一小片,其他地方亮光打不到,便蒙蒙胧胧的,墙上或顶棚上哪些陈旧的报纸和水渍印,在半明半暗中仿佛变成了张牙舞爪的魔鬼欲向人猛扑一样,阴森恐怖。没有大人陪着,一个人时,多少会有点害怕的感觉生出来。
晚饭后收拾利索,一家人会或远或近围在煤油灯前坐一会儿,手里有活计的理所当然凑在最前面。往煤油灯跟前凑的最少的是父亲,大部分时间不在家,即便偶尔回来,也早早躺下睡了,再早睡了的自然是疯玩一天玩累了的我和姐姐们,已经上了学的姐姐,少不得爬在灯下做会儿作业;到冬天,守在灯前最多的,是母亲,她要为我们赶过年穿的新鞋。
做鞋最费功夫的,自然是纳鞋底,看着母亲守在一闪一闪的小煤油灯下,扯过来拉过去地细细纳鞋底,也算童年最温馨的旧忆之一。那时候很好奇,不知道母亲纳鞋底之前,为什么要将长长的老针在头发上蹭几下,而且纳的过程中间,也断不了拿针在头发里不停地蹭,直到长大后才明白那是在给大针过油,针在头发里蹭的时候,天然的发油就自然地粘到针上,等针往鞋底里扎时,能发挥润滑剂的作用,纳起来就又快又利索。
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总是过的很快,一不注意,就被挎上母亲缝制的花书包送进了学堂,小学时还好说,摸黑赶夜的时候少。每当我趴在小桌上写作业,母亲总要叮嘱我离油灯远点儿,小心烧了头发或眉毛。写完了作业,是不可以浪费洋油的,当我们各自钻进被窝,缝完衣服的母亲直直酸痛的腰,喊了声:睡觉了!然后吹灭了油灯,随之一股刺鼻的煤油味袭来,屋里顿时一片黑暗。。
等我上初中时,已是八十年代了,生活条件已经在慢慢转好,农村也开始用上电了。到晚上,村里供电的时候也越来越多,偶尔会停电一两天,家家户户都还保留煤油灯,平时放在不起眼的地方备用。
如今,在我老家里还收藏了几盏形态各异的油灯,其中有两盏是带有玻璃灯罩的,一个像个小烟囱,另一个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在当时它们对平民百姓来说绝对是奢侈品,不光是价格昂贵,更主要的是,煤油灯扣上灯罩后,洋油燃烧充分,灯虽然是亮了,但同时比较费油。难怪我家的油灯母亲一直不肯扣上灯罩呢。
有关煤油灯的俗语也很多,比如:“灯不拨不亮,话不说不明”、“灯盏再小能照亮,油篓再大不搁舀”、“灯窝里没有油熬捻子,腰包里没有钱急汉子”、“灯苗虽小,能照亮间屋;羊蹄虽小,能走出条路”等等,深奥的道理被说得通俗易懂。
时过境迁,煤油灯悄然退身,逐渐演变成老物件,消逝于漫漫时光长河中。如今,那些煤油灯已深藏在心底,化成一盏永不泯灭的心灯照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