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海文坛 - 苏里南中华日报

善待身边人 - 李民增

2016/8/26  |  来源:作者投稿
一老乡来访,说了一件趣事。
在咱老家赶集时,看见一个卖藕的,见人家都买,我也想买一点,就过去看。藕是真不孬,白莲藕,一看就是才刨的,只是泥多点。
卖藕的是一个黑胖的中年汉子,冷着个脸,看着买藕的人,说话没一点好气,不给他钱似的。我挑了一块,往下擦泥时,让他看见了,瞪着眼大声对我说:“不能刮泥!”
我说:“我是想看泥下边藕是坏的不。”
“那也不行!”他说,“不要拉倒!”
我是真有点生气,但看着藕好,价钱也不算贵,就忍住气继续拣。拣好一称,卖偶的汉子大声喊出钱数:“14块9!”也是没好气,下命令似的。
我递给他一张20元面额的钱,他该找给我5块1,给我15块了,还想再给1毛。多给我10块。我说“不要了”,卖藕的才有个笑模样,客气地说:“那我就沾光了。”
“没什么!”我说,接过钱就走了。
我说:“他是怎么算的呢?”
“谁知道啊?一时糊涂呗。”老乡笑着说。
“那你也该给他,庄稼人挣点钱也不容易。”我说。
老乡说,“当时我想把那张10块给他,一想他那态度,不叫刮泥不说,还瞪着眼熊人,就没给他。”说完又笑。
这事怎么说呢?论说老张不退钱不对,我却觉得那卖藕人要真像老乡说的那样,似乎老乡也没什么不好。中年汉子可恶,吃点亏,是应得的报应。如果那卖藕的中年汉子,态度和善一些,结果肯定是另外一个样子。
想到在阅读中看到过的一个故事:20世纪30年代,一位犹太传教士每天早晨总是按时到一条乡间土路上散步。无论见到任何人都热情地问一声“早安”。
有一个叫米勒的年轻农民,对传教士这声问候,起初反映冷淡。因为,当地居民对传教士和犹太人的态度是很不友好的。然而,年轻人的冷漠并没改变传教士的热情。每天早晨见面,仍然对一脸冷漠的年轻人道一声“早安”。终于有一天,年轻人也向传教士道了一声“早安”。
好几年后的一天,传教士与村中所有的人被纳粹党集中起来送往集中营。在下火车列队前行的时候,有一个指挥官,手里挥动着棒子,喊“左,右”。被指向左边的是死路一条,被指向右边的则有生还的机会。
传教士的名字被喊到时,他浑身颤抖,无望地抬起头来,看到指挥官,习惯地脱口说道:“早安,米勒先生。”
原来那指挥官就是当年的年轻农民米勒,他看到传教士,表情虽没过多变化,仍禁不住还了一句“早安”。声音低得只有他们两个人才能听到。结果,传教士被指向了右边,意思是生还者。犹太传教士当初付出的一个简单问候,在生死攸关之际,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感动一个人靠的未必都是慷慨的施舍,巨大的投入。一句热情的问候,一个温馨的微笑,也足以在他人的心灵中洒下一片金色的阳光。
善待身边人,不低估一句话、一个微笑的作用,它很可能使一个不相识的人走近你,甚至爱上你,成为开启你幸福之门的一把钥匙,成为你走上柳暗花明之境的一盏明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