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海文坛 - 苏里南中华日报

一去不复返的“票证时代”---- 舒玲玲

来源:作者投稿  |  2020/1/24

       时光匆匆,不知不觉又到了年关,过年的气氛日益渐浓。走进各大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仿佛走进了神话中的宝藏之地。那浓浓的社会繁荣景象,瞬间让我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了那“票证时代”!

    建国初期,物质匮乏,国家为了保障城乡居民供需平衡,实行了一项英明决策——统购统销,计划经济。老百姓从此进入了漫长的“票证时代”,从粮食到蔬菜,从副食品到生活用品,都按人口定量发行票证。如粮票、油票、布票、糖票、肉票、棉花票、肥皂票……即使到了春节,各种水产品也不例外。就连自行车、缝纫机、三五牌时钟、毛线,都有计划地凭票供应。

    那个年代,所有商品都定量供应。当时我们浙江地区粮食按年龄或工种分配。刚出生的婴儿从7 市斤开始,以后随着年龄增长,9 市斤、11市斤、15市斤……直至成年25市斤。粮食分配上由于工种的不同,定量也有差异。一般成年人是25市斤,参加工作后由劳动强度定量,有28市斤的,30市 斤的,最高的是重体力劳动者,能吃上40市斤 ,但还是感觉不够吃。

油票每人每月定量最早是2两(当年计量为十两制),猪肉每月从2两半慢慢提高到半市斤。海产品根据时令,由居委会临时通知,凭生活卡去指定地点购买,数量自然也按家庭人数来定。肥皂每人每月四分之一块。棉花每年半市斤,若要添一床棉花胎,不知道要多少人的棉花票才能凑齐。所以到了冬天,大多数人家的被子,就像一块硬邦邦的木板压在身上,感觉只有重量,而没有温暖感。拿出来晒,日光下的棉胎就像一张破旧的渔网,全都是大小不一的“网眼”。实在破得无法收拾,拿去棉花店重新轧一下,加上一斤或两斤用票证买来的新棉花,算是有福了。

冬天穿上棉袄,似乎披上了一身盔甲,早已失去了棉花原有柔软温暖的质感,显得与身体格格不入。每人每年6市尺布票,要添置一条被褥,被里子与被面又需要几个人的布票,家里的被子都补了又补,真可谓是破布补破布,总是顾此失彼。当时大家甚至都羡慕矮个子,做衣服无疑省了好多布料。

虽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但还是非常人性化,对于各种不同的情况会给予额外供应,譬如产妇、病人。这也体现了政府着实考虑到老百姓的艰难和不易!

那个年代即使有钱,没有票也是寸步难行。人们走亲戚,会带上自己的粮票,喝喜酒也会带上粮票,送上几张票证,那是最实惠的礼物。平时遇上亲戚家生孩子,给产妇送上一斤红糖,那是重礼;给农村的亲戚送一条肥皂,感恩不尽。但这中间,自己不知道要如何去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时光不重来,一去不复返!我们的国家一路走来披荆斩棘,风雨兼程,饱经了沧桑,在党和政府有条不紊、稳扎稳打、不懈努力下,艰难的日子终于成为了历史,我们的生活终于迎来了春天!1993年,我国的“票证时代”终于正式谢幕,凭票供应的时代宣告结束!

如今走在下街小巷,各大超市、菜场,商品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我们的生活就像一幅自由快乐、富裕温馨、和谐美好的画卷,我们徜徉在五彩斑斓、万紫千红、物质丰富、市场繁荣的家园,夫复何求?

月是华夏明,家居祖国亲。身为炎黄子孙,我为蒸蒸日上,日新月异的祖国而骄傲,为幸福美好的日子而讴歌、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