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个胞衣地土叫美敏,座落在黔东大地大山深处,那里的吴姓也就是我这支人马到那个地方落脚,据家谱记载已有四百余年了,来这里的开山鼻祖是从邦洞只身迁来,那时的邦洞老家,在湖广总督府管治属湖南,云贵总督府管治属贵州,由于那里土地肥沃,后来两府都管导致民不聊生,我祖先万般无奈迁徙,这是我祖上作为中原人从中原过江西沿洞庭湖到邦洞到目前的最后举家全迁。辗转到美敏后的开山祖生有三子,其大子二子定居现今地生息繁衍,现已形成五大房,人口近千。
子孙多,地方只有那么大一块,家族爷崽间虽平时相安无事,但也因利益有着各自的纷争,东家为了田边,西家为了地角,南家为了牛羊遭踏他人庄稼,北家鸡鸭鹅错吃了他人园中的阳春,这些事情难免发生口角言语,有时甚至还出现动手动脚的肢体冲突之事。但是,老家人有个特点,家家都告诫自己的孩子,发生矛盾纠纷是大人间的事,小孩子家不要掺和,该喊伯的叫伯,是叔的就叫叔,子男侄女依家族辈份长幼有序。
在我印象当中,是我在读小学五年级时的夏天,记忆很是深刻,当时沉闷的江南梅雨把我家与我满叔家共用的门前堡坎摧垮,当时父亲与满叔为此事就摊工和材料钱闹了个不愉快,小时的我有着自己的关顾心,认为父亲是对的,于是跟着父亲与满叔较上了劲,往时喊得甜腻腻的“满叔”不再留在口中,这还不然,陕路遇上了还要包路离得远远的,到某些屋檐转角处突然相遇逼呛了也是埋着头像气鼓鼓准备打架的牛一样对满叔不恭不敬,自己以为天经地义一副的不以为然,但时间久了小孩子那点心思父母已有感触,而且从他人处父母知道了我的这种状况。一天吃完饭后父母把我留在饭桌边,一家之主的父亲板着脸说了一大通家族史,末了还讲我们这个家族能人丁兴旺,能在社会上留有好的声誉,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不要“记仇”的传统,要讲礼貌的传统,他反复强调,如果子女们按祖上要求做了,说不定还是把解除误解的钥匙等道理。果不其然,接受父亲教育后我和妹妹一改往常不正常态度,见老喊老,见少喊少,礼礼貌貌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对大人之间的争吵在我们心目中就像根本无这回事样,我满叔家的子女也跟我们一样对待我的父母,后来听到父亲和满叔都讲过“看孩子们都这么乖,为了各自家利益闹矛盾影响不好,为了子孙后代有个好行为大人应拿出点样子,何况家族间还流着共同的血呢,应该带过好头想开点!”的类似的话语,争吵事没过半个月,父亲和满叔兄弟俩借我大伯有意安排的台阶聚一起吃笑和饭,桌上父亲说我是大的,应该让老弟点,满叔讲我是小的,说话没轻没重,当哥的莫计较,矛盾释然,和好如初。
不要让孩子掺和,后来我在一次社会调查中认真查阅本支族谱,这其实早在第一代祖到现居地来时就强调过的,其原话是“族内各类纠纷孩子皆不得掺和!”,后来寨上发生类似我父与满叔之间的事,都因这条祖训调理得抻抻抖抖。
这族规,维系了美敏吴姓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