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滨河大道散步时,老伴发现路边一个垃圾桶的盖上趴着一个“姐溜皮儿”,就是“姐溜龟儿的皮”,学名叫“蝉蜕”,金蝉蜕变后落下的皮。蝉已经飞走。
注视它,忽然觉得它的经历与人的一生极为相似:地下蛰伏多年,卧薪尝胆。在适当时机,破土而出。趁着夜色,爬到草木高处,完成一生中最重要的蜕变。破茧成蛾,翅膀在阳光中迅速硬化,然后展翅飞翔,到高处寻找自己的落脚点。站稳脚跟,唱响大地。整个过程,多么像一位成功人士的经历啊!
自然想到儿时捉金蝉岁月。我们老家也叫“神仙”,捉蝉也叫摸神仙。村上坑多,水多,树多,盛夏,整个庄子如在茂密的树林中一般。到处是浓荫蔽日,蝉声一片,日夜不停,人们说话声音小了都听不清。
那时候,农村没用上电,没有电视、电扇,天又热,每到黄昏,街前家后,树影憧憧,人影憧憧,到处是一边散步,一边摸神仙的人。
特别是孩子们,放下饭碗就往外跑。一开始,天还不算太黑,神仙还没出来,我们就在树旁边的地上找小洞,因为那时候神仙正在从地下往外拱,想抢先上树,尽早蜕变再生为蝉,却不想因此成为人们的美味佳肴。
抢先有风险,行动必谨慎,小虫毕竟不是真神仙,不懂得接受教训,就一直抢先拱,孩子们就总有机会捉到。
神仙拱的小洞与别的小洞不同。别的虫子钻的小洞,口小,里边也小;神仙拱的小洞,口小里边大,而且洞口不圆,很容易辨认。有时会看到神仙正在用前爪拱着,我就用小铲在旁边一掘,把神仙挖出来,放在随身带的瓶子里,心里生出一丝成就感,然后充满信心地继续找。这个,我有亲身体会。
如果没带小铲,就用手轻轻帮它挖洞,但一定要小心,如果让它受惊,突然回去,也是很麻烦的,往往要挖很深的坑还找不到,真的如神仙一样遁身了似的。
也有不躲的,我就在附近拔一棵小草,从洞里伸进去,让它抓住带上来。看来,神仙也与人一样,性格不都是一样的。
主要是在树上摸,所以叫摸神仙。天黑了,神仙从窝里爬出来,开始上树,很慢,刚上了不高,就被人抓下来,结束蜕变的行程。
摸神仙的人多,你过去,他过来,一天只能摸十几个。有人到村外小河边,大路边的树行子里去摸,能摸一百多。
回家用盐水腌制起来,攒多了全家一块吃,改善生活。如果等不及,放在小锅里煎,也挺好吃。那时候油少,没法儿炸。
炸金蝉好吃,摸神仙有趣。在黑色的夜幕中,一摸几小时,既锻炼胆量,又磨练耐力。孩子们喜欢摸,大人喜欢摸的也不少。摸多了卖钱,也是一项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