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缺席的爱情凭证 - 姚 刚

缺席的爱情凭证 - 姚 刚

发布时间:2016/5/15  | 来源:作者投稿

有时想想,五一假期由七天缩减到三天着实是个利好决策。单单以当下年轻人的“节假日扎堆结婚”来说,如若不巧两三对同学朋友同时择此吉日,虽然份子钱一分没少,至少也让分身乏术的朋友们少了些多地奔波的苦恼。一个单身同事假期归来后抱怨不迭——“三天假还是太长了”。确实,对他而言,从南到北再到东,几顿喜酒吃到疯。

在同事带回来的“婚姻资讯”中,除了这些逗乐的梗,还有无尽的唏嘘。同事今年赴的酒宴之一的主角与两年前相同。他的这个朋友家境殷实,刚毕业那会儿便与女方喜结连理,当然在婚礼的筹备上也是不拘小节,连小两口的婚纱照也是不辞辛劳奔赴巴黎拍摄的。而这也恰是女方最为得意的地方,似乎婚纱照也成为继结婚证之后某一方向他人宣示主权的凭证了,那谁不希望这个重要时刻愈浪漫愈好呢?

毫无疑问,同事朋友今年的婚纱照拍摄自然不会有失水准,可是,对于前任和他自己而言,这一张张美丽的照片到底承载了多少爱情的成分呢?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父母,或许,在以他们为代表的上一代人眼中,囿于当时经济条件和保守观念的限制,婚纱照对于他们来说,终究是个遥不可及又或许是个从未加以考虑的物什。

母亲持家向来勤俭。中学时期,我懂事愈多,曾问母亲家里为什么没有她和父亲拍的婚纱照。母亲稍稍一愣,觉得这么大年纪了还捯饬年轻人的玩意儿也是白白浪费钱,继而又懊恼错过拍婚纱照的最好年华,甚至还表示等我考上大学之后,一家人一起补拍一套。虽然听起来有些逗乐,夫妻拍婚纱照还带着十几岁的儿子,这哪还算是婚纱照呢?真倒不如拍个全家福更为合适。

读大学期间,回家不多,仅有的一次机会或是巧合可以让我和父母聊到婚纱照的话题也是在亲戚结婚时。看着酒店门口的巨幅婚纱海报,母亲还是忍不住啧啧称赞,从她的语气里,我听出了母亲对新人美照的赞赏,同时似乎也包含了她自己对年华逝去的惋惜。至少,在我和父亲的眼中,照片中年轻时的母亲面容姣好,搭配1米63的身高自然也是清新脱俗。倘若当时条件允许,拍下的婚纱照当然值得父母和我,乃至下一代人好好珍藏。

在感叹完岁月不饶人之后,母亲果然将“斗争矛头”指向父亲,批评父亲不会心疼人,结婚时舍不得花钱拍婚纱照。父亲性格较为憨厚,一向不管家中事,估计也是习惯了母亲这般“撒娇”式的指责,半开玩笑地说:“不说了不说了,现在就去补拍一套吧!”当父亲认真起来的时候,母亲在气势上又弱了许多:“眼看着都50多岁了,拍出来还不让人笑话?还浪费钱。等儿子结婚了要好好拍拍!”

就这样,父母的婚纱照也经历了百转千回,年轻时囿于经济想拍却拍不成,中年时有能力补拍却又碍于年华逝去,到最后又只能空将遗憾转下代。但不容否认的是,尽管缺少婚纱照这一惊艳四座的爱情物什,父母的感情却依旧经历风雨而弥坚,于他们而言,这难道还不足够吗?还不算是爱情的明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