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50年代的春节联欢 - 李民增

50年代的春节联欢 - 李民增

来源:作者投稿  | 发布时间:2017/1/25


那时没电视,没收音机,农民过年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各地习俗不同。老家村上主要是玩狮子。玩狮子是春节联欢活动总称。节目包括狮子,花船,武术,娘娘车等。之所以叫玩狮子,是因为狮子唱主角。狮子开场,狮子结尾。


初一拜年,不演。从初二开始,一直到初八,每天晚饭后,听街上锣鼓一响,孩子们便往外跑。大人收拾收拾,把门一锁也去。

等人到的差不多了,锣鼓声一停,便演出开始。

各项活动都有自己的精彩,绝活!武术靠技艺,不乏高手。娘娘车是唱,自编自唱自演,逗乐搞笑,推娘娘车的老汉一出场便笑声不断。叫好声不绝。狮子玩的是惊险刺激,两个人披着狮子皮,从三层桌上滚下,总会惹起人们阵阵惊呼!

除了上述活动外,还排演文艺节目,主要是小戏曲,年前村上即选一开阔地派人搭好戏台。演出与玩狮子轮流进行,隔一天演一次。中学生都分演角色。1955年我考上聊城一中后,每年春节都扮演重要角色。不是演得好,也不是爱好。主要是会背台词。放假前,学校布置的任务,让参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动。开学时让村长开信,介绍假期表现。

事过60多年,记忆已淡漠,有几件事还有印象。一是让我演过一个小孩儿,背着一个小背篓,上台就唱:“小牛子背来一筐柴,娘叫俺送给刘奶奶。刘奶奶她是烈军属,帮助她干活理应该。”反映拥军优属的小戏。当时每到快过年时,书店里卖小唱本。很薄,小学生练习册似的。内容简单,多是生活小故事。人物内心独白,旁白,都是类似的唱段。唱腔不复杂,一学就会。

二是让我演过一个暗藏的阶级敌人,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开幕时,一位女青年在前台面向观众边干活边唱,抒发建设新农村的美好愿望。我被打扮得像个特务似的,从幕后弯着腰轻手轻脚,左顾右盼地走出,悄悄靠近那女青年,双手做出要扑上去掐她脖子的姿势。刚要动手时,民兵排长从幕后快步冲出,大喝一声从身后把我抱住。接着跑过来几个民兵,把我反剪双手捆了。随即全剧结束,集体站成一排谢幕。

民兵排长也是一中学生,我的同级同学,年龄比我大。身材魁伟,方面大耳,专演正面角色,民兵排长,生产队长什么的。我当时身材瘦小,演反面人物的时候多。

演女青年的是一位女孩子。有一次演出,我快要走到她身边时,就听台下有人起哄:“抱哎抱哎!”还说了一句什么话,我没听清。可能不是好话。那女孩的弟弟正好在旁边,骂了一句,两个人打起来。台下一乱,吸引了观众的注意,戏演不下去了。负责维持秩序的民兵便大喊:“干么啦?都别动。”挤进来把打架的两个人拉出场去。我们接着演。

我还装扮过英国首相艾登。演一个赶形势的活报剧。戴着高帽子,一摇一摆地在台上走来走去,引得乡亲们哈哈大笑。西院婶子回家跟我娘说:“我看顶数您民增演得好!”娘就很高兴,抿着嘴笑。她不会说客气话。真以为儿子多能哩!其实我心里明白,正面角色不好演,反面角色好演,随意丑化就行。越丑化,人们越说演得像。

与我同级上中学的,还有一位男生,很老实,说话细声细气,一张嘴就脸红,好害羞。就让他穿上大花褂子扮女角。一上台就引得人哈哈大笑。不是演得好,是反差大,人们欣赏他扮成女人的样子。

岁月如梭,转眼60多年过去,我们几个同学都老了。想起这些往事,既觉有趣,又感人生短暂。好日子需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