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双拼时代 - 江泽涵

双拼时代 - 江泽涵

来源:作者投稿  | 发布时间:2017/1/19

“拼爹”这个词一直很热,谴责声早已淡下。都习惯了。随着贫富不断悬殊,该词一定愈演愈逼真。穷人的朋友多是穷鬼,富人的朋友非官即富,非富即有名望,当真把“物以类聚”形象得演绎了出来。
花钱求有个好爹,工作求有个好爹,找对象求有个好爹,犯了事,更求有个好爹,似乎有个好爹一切阻难都能化险为夷。“我爸是李刚”,铁板钉钉,将拼爹发挥到了极致,只是“拼爹”的同时,拼掉了自己,拼掉了爹。
爹拼了一辈子,为儿女(当然也为自己),到头还折在儿女手上,岂不是莫大的讽刺?“拼爹”的趋势也昭然——“坑爹”。
年轻人拼爹的同时,大人也忙着拼孩子。闲聊中,大叔大妈常吆呼:“我儿子考上公务员喽”,“我闺女调去法国上班啦”,“我孙女嫁了个又帅又有钱的老公”。为了老脸争得面红脖子粗,甚至不惜扯出一大票谎言。
“光宗耀祖”是拼孩子的基础,也是拼孩子的典范,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比拼爹更源远流长,却是另一个极端,不仅是对孩子负担的再增,也为拼比之风推波助澜。
“恨铁不成钢”是拼孩子的手段。可孩子也会想,为啥你是黑炭不是金刚石?当然可以堂而皇之的去拼爹了。假使解释成恨自己是铁非钢倒无妨。
因于种种,到老都未能如愿,就想寄希望于孩子,以盼一解憋压了几十年的怨气,只怕是恶性循环。许多言之凿凿和顺理成章的事,常常叫孩子无所适从,在潜移默化中左右了他们的价值观,更多时候,心理健康比体魄的雄伟还重要。
拼爹,拼孩子,不如拼自己。
父与子,谁也不是谁的附庸。但当爹的始终比孩子多扛一种责任,就是最古朴的“养不教父之过”,爹对孩子承担终生责任,要做好榜样。跟人家逞嘴上能耐,本就欠理智,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自然不必多说。
年轻人的劲道本就如浪起之时,沦落为啃老族,在沉沦中被淹没,彻底湮没,岂不可惜?自己不也感到抬不起头?老了还跟人拼?当然可以,拼的是作为长者的修养、德行,清誉名震一隅,受到地方上的尊重,良好的口碑也能为下一代带来福利。
拼自己,超越时空、地域和人文,具有永恒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