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伊犁河
来源:作者:望窗先生 | 发布时间:2025/6/25 22:20:34 |
这是我第二次到新疆伊犁。伊犁是一个美丽多姿的地方,素有“塞外江南”之称。我第一次来时,便去了七星街、恰西公园和那拉提大草原,那里的风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遗憾的是,没有去过新疆人民的母亲河——伊犁河。这次飞机中转伊犁,可以留宿一天,恰好满足了我小小的愿望。
据介绍,伊犁河发源于中国新疆,全长约1439公里,是中国水量最为丰沛的内陆河,特克斯河、巩乃斯河、霍尔果斯河是其中最为有名的支流。著名作家杨方在《伊犁河左岸》中这样描述:“伊犁河发源于海拔六千多米的汗腾格里峰,这条亚洲腹地的内陆河流经了雪山,高地,谷地和大片草原,一路敞亮,开阔,水声喧哗”。数万年时光流转,伊犁河凭借不舍昼夜的奔腾冲刷,孕育出广袤的湿地草原与富饶的河谷盆地,铸就了举世闻名的“中亚湿地”,让伊犁风光宛如人间仙境,得以声名远播。
抵达伊宁机场后,我刻不容缓从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开始步行,按导航沿着伊犁河的方向一路前行,这样我便更能深入目睹伊犁河沿城的风光,更能感受到新疆母亲河的伟大。在这条道路上,最先闯入眼帘的是巨大的蓝色牌坊,五颜六色的房子错落在街道两边,尤以蓝色房子最为耀眼,几乎布满整个老城,仿佛也是一处自在的蓝天,格外美丽、出众。一路下来,只见各色面孔自由穿梭其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整齐摆放在街道两旁,鸽子自由盘旋于陕西回族大寺的上空,石榴花展览馆开出别样的火红,锡伯车马店的西迁故事至今扣人心弦,吆喝声、歌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汇聚成一曲热闹非凡的市井交响乐,让我深切领略到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民族的和谐和市井的繁华。
然而,随着我不断向前,这条原本热闹非凡的道路逐渐变得狭窄,行人也愈发稀少,岔路口越分越多,房屋则愈发紧凑地挤在一起,仿佛一片错综复杂的城市迷宫。我在这迷宫中兜兜转转,几乎就要迷失了方向,就在疲惫与失望快要将我吞噬之时,一个小时后,终于在前进街十四巷附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候车站。那一刻,心中的喜悦与释然如泉水般喷涌而出。我毫不犹豫地登上公交,向着伊犁河进发。
刚一上车,我便迫不及待地向司机师傅确认:“师傅,这是去伊犁河大桥的车吧?”司机师傅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出和蔼与亲切:“对啊,你是要去伊犁河大桥看看呀。不过,你没收到通知吗?马上就要下大雨啦,你还去?”
我望着他那张历经岁月雕琢却依旧俊朗的面容,眼中满是坚毅:“是的。既然都来了,就想亲眼瞧一瞧,可不想留下遗憾。”
他打量了我片刻,又问道:“你这是从南方来的吧?是来旅游的?”
我点头称是:“对,我刚到伊宁,明儿打算去阿拉木图,趁下午还有空闲,先四处逛逛。”
他微微一怔,又问:“就你自己?你会哈语吗?”
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就我一个人,不过我懂些英语。”
他听后,轻轻摇头,语重心长地说:“阿拉木图那边英语可不太管用。”见我有些局促,他立马换上一副释然的神情,说道:“我去过阿拉木图。那里有我们不少亲人,我们经常走动,彼此语言都能听懂。”一路上,他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起伊犁与阿拉木图的陈年往事、风土人情,让我对这片土地又多了几分认识。
公交车在临近伊犁河大桥时缓缓停下,司机师傅提醒我提前下车,前方道路拥堵,怕是不好停靠了。就这样,我在距离伊犁河大桥不远的英雄纪念碑广场下车。此时,天空早已突变,一片片乌云如汹涌的浪涛,从我的头顶疾速翻涌,仿佛有人正在排兵布阵、指挥作战。我缓步走上广场,四周苍翠挺拔的松柏宛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庄严圣地,中间那座高耸入云的纪念碑更是威严庄重,令人肃然起敬。尽管此时天色灰暗,看不清碑文字眼,但我清楚,每一块纪念碑背后肯定又是一段英雄故事,不容磨灭,也不叫人忘记。
瞻仰完毕后,我加快步伐赶去伊犁河。此时,雨点开始稀稀疏疏地下了。到景区门口,已变成了瓢泼大雨。天地间仿若拉起一道雨幕,有意无意将里里外外的人都驱赶到景区门口进行躲藏。我目睹着这一幕:有的从景区内跑回来,有的跑不及干脆选择走过来,也有的像我一样从外地刚跑到这里,但几无例外都是淋着雨过来的,最终都努力挤进这块小天地。不久,这块小天地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避雨的人群,男女老幼,各色面孔,试图在这方寸之地寻得一丝庇护。起初的慌乱后,开始有人向大家喊道“带伞的尽可能站在外围,别让雨跑进来”“让老人和孩子站进来,其他人让一让”,大家都很自觉地肩并着肩靠着,慢慢地胳膊搭着胳膊,紧密相连,默契地凝聚成一个整体,背着雨,低着头,用身体筑起一道道温暖的防线,真正形成了一堵堵坚实的人墙。
即便如此,狂风仍裹挟着雨水无情地拍打在我们身上,弄湿了我们的衣衫。可奇妙的是,每一次风雨的拍打,都引发一阵欢呼声。或许,我们的欢呼并不是风雨带来的突然湿冷,而是在这艰难时刻,各族人民能携手并肩、亲密无间地拥抱在一起。在这里,有许许多多的民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等,大家不分彼此,心手相连,可以毫无芥蒂地拥抱在一起。这样的场景,是我前所未见的。我想,这种源自心底的民族认同感、这份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足以抵御任何风雨。
大约十来分钟后,积水从高处奔腾而下,如脱缰野马,在我们脚下肆意横流,双鞋瞬间被浸了个透湿。望着愈发昏暗的天色,我心急如焚,心想,再不行动,怕是无缘与伊犁河相见了。过了半个小时,风雨渐渐转弱,人群也慢慢散去。此时,天色渐晚,已是晚间七点多,但在新疆还不算天黑。
望着那条通往伊犁河的小道,我陷入了沉思:是就此打道回府,还是冒雨前行、追寻心中的伊犁河?雨丝仍在飘洒,似在考验着我的决心。良久,我深吸一口气,决定向着伊犁河的方向奔跑而去。脚下步伐越来越快,视线越来越模糊,却阻挡不了我前行的脚步。片刻后,我稍作歇息,往回望了一眼,不禁惊愕,没想到身后竟跟上了一群人,他们也顶着风雨,朝着伊犁河的方向奋力奔跑。
这一刻,我恍然醒悟,伊犁河绝非新疆某一地的私藏,它是属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民族。我们都是逐水而居、因水而兴的民族,为了追寻心中那条奔腾不息的母亲河,为了传承那份对生活的希望与热爱,我们义无反顾地奔向前方。我被这股力量深深打动,分不清到底是因为感动还是激动。此时,我也对观看伊犁河,还是追寻伊犁河,开始有了不同的理解......
2025年5月10日 湛江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