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家乡味

家乡味

发布时间:2024/4/25  | 来源:作者:邝振星

  看过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我感触最深的是画面中成千上万的受访者对自己家乡的讲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游子在外漂泊的惆帐与无奈,着实令人唏嘘感慨。何以解忧,唯有家乡味。想想出门在外多时,能吃上一口家乡风味的菜肴,何不是一种享受呢?

  现在,各地的湘菜馆、川菜馆、东北菜馆、粤菜馆遍地开花,除了是满足人们对品尝地方特色饮食好奇的需求,窃以为是现在各地流动的人口变化大。去到一个陌生城市的家乡人多了,也就产生了下馆子吃家乡菜的强烈需求罢。

  记得2007年跟同事到各地采访,我们都是广州人,刚去到兰州时,我们第一时间就是找米饭填肚子。可一下子走了几个店,都是吃面条、饺子的。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有米饭吃的,但那米饭索然无味,我们吃着味同嚼蜡。随后去的几个城市,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搜索附近有没有粤菜馆,没有米饭下肚子总感觉不踏实。

  先前每次去岳父家里吃饭,桌上总摆上一盘豆腐,不是煎的就是焖的,不是水豆腐就是豆腐干。岳父是梅州客家人,吃惯了家里的豆腐,来到异地生活总想念着吃家乡里的豆腐,但他总觉得尝不到那种味道,只能将就着“过瘾”了。后来每次回老家,岳父总喜欢大袋小袋的把家乡特色的食物装回来,米粉、茶叶、年糕、药材和各种粄,不把车子塞满绝不罢休。爱家乡味如此,实属常见。

  羊大为美,鱼羊为鲜,中国汉字已经把美食的吸引力表达得淋漓尽致。大千世界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珍馐佳肴。古来今来,为美食而作的诗歌让人垂涎三尺。陆游诗云“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郑板桥有云“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大文豪苏东坡来得再直接“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这首打油诗简单粗暴地流露出美食对人的影响。生于斯,长于斯,吃于斯,家乡味把我们细小的味蕾酝酿成满肚刻骨铭心的回味。

  人们常说“食色性也”,大概好的东西都离不开吃,吃就肯定离不开家乡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能回家团聚,只能吃一口家乡菜,我们的味觉里已经对家乡味产生了“瘾”,欲罢不能。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里,精英模范闫飞燕回到当年的小村子,念念不忘的不就是那一碗羊杂汤?

  窃以为,家乡味的产生与我们对家乡的怀念是分不开的。如果说饮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家乡味可以说是人们对乡愁更深层次的化衍和繁殖,是人们对根深蒂固的乡愁的心理依赖和流露。寻找家乡美食,烹调家乡味菜肴,这无不透射出人们对家乡的精神寄托。家乡味的存在,让我们再次重恒久的孩童记忆的余韵。

  食材天然就是那样,形成家乡味不是食材的本意,而是各地风土人情经年岁月变化而来。天然的食材,经过各地饮食文化的熏染,便有了家乡味,便有了灵气,有了文化的韵味。我们之所以对湖北的热干面、天津狗不理包子、兰州拉面、陕西肉夹馍等风味食物津津乐道,是因为这些食物都代表着各地的文化元素,而我们对其他文化的兴趣很多时候就是从吃开始的。

  同样的面粉,经过各地厨师的揉搓和烹调加工,现出它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家乡味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缩影,是饮食文化栩栩如生的再现。因此,家乡味对呈现和传播地方饮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饮食是人的本能,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乡味是人们追求忆苦思甜的精神向往,也是人们满足回归愿望的精神需要。

  家乡味,它以饮食的形式再现文明礼尚和民俗礼仪。它的通俗与普遍,是人们熟悉的生活再现。家乡味给我们带来的感官刺激和精神愉悦,是其他食物所不能有的。欧阳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人们对家乡味的追求,除了满足自身的感情依赖,还有对过去生活回忆的精神抚慰。

  《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国,镜头里代表各地家乡味的美食粉墨登场,让人直咽口水,想必这就是家乡味的魔力。每逢节假日,朋友圈里看到最多的就是个人晒出来的家里做的各种家乡小吃。出外时间久了,我们常常会感叹,什么时候能回家吃上一口爸妈烧的菜呢?


上一篇: 你是裂痕
下一篇: 沉重的泄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