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闻听乡亲说年味

闻听乡亲说年味

发布时间:2024/1/13  | 来源:文/唐胜一

  近日,我回趟乡下老家,发现乡村的腊月,北风呼呼地刮,格外的寒冷,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年味的话题则成了乡亲议论的大热门,随处可闻。

  大屋场的老人们坐在不太热情的冬阳下,脚下还踏个火笼子,围在一起聊家常瞎扯淡。他们见我到来,纷纷点头打上招呼,再后继续侃大山。聊着聊着,柳大爷突然记起事来,惊讶说道:“哇——,快过年啦。”文老娘狠狠瞪他一眼,没说好话:“你发神经了?大家早几天就开始聊年味的事情,你现在才发现,真是宝气。”公认的刀子嘴不饶人,她一开口就没人敢惹。柳大爷更是,自讨没趣,沉默不语了。其他老人像是打开了年味话题的大闸门,争先恐后,七嘴八舌,讲得青筋暴露、吐沫飞溅。

  “七八十年代过年,我们队里要杀五六头年猪,社员们排着队分肉。”“还要干塘,分鱼,采取抓阄,强弱阄上死。”“政府给我们发糖票、煤油票,娃儿们拿着票去供销社购买。”老大娘们大都心机重,一般要等到老大爷们讲得差不多了,才有针对性地发言:“你们男人倒好,主外不管家内事。我们女的则倒了霉,白天照例出工,晚上在家里还得磨豆子做豆腐,炒花生、瓜子炒货,打浓墨搞卫生,浆洗过年被子和衣服,累得夜晚都睡不好觉。”慢性子的花甲三爹,夹在老女人们的讲话当中,慢条斯理说:“我小时候吧,总盼着过年,好有新衣服穿,有肉吃,有爆竹玩,有狮灯龙灯看。”三婶补充道:“还能走亲戚。”年纪最大、辈份最高、资格最老的文七爷,捋捋花白的胡须,干咳两声清嗓子,不紧不慢像作报告:“我们六七十年代的人啊,腊月三十过年那天早餐,队里还得集体吃糠粑和野苦菜粑,名曰忆苦思甜,不忘过去苦,牢记血泪仇,世世代代跟党走哪。”乡下老人怀旧,在他们的眼里,有好吃好穿的,有好玩好耍的,就是过年。

  牌桌上酣战的中年男女一心二用,边打牌,边扯年味的事儿。王麻子打出一张牌,同时嘴里嘣出七个字:“过年就是多花钱。”肖六出完牌讲:“过年就得有个过年的样子,莫像上辈老人家那样抠巴巴的,该用的钱就用,大气点,要不叫过么子年嘛。”“对。”朱二爹附和道,“我赞同肖老弟的观点,平日里可以节俭点,过年就要讲究排场有仪式感,一年才过一次年都不显摆,那什么时候风光啊?”司春说:“城里禁爆,我们乡下不禁,可以多买些礼花爆竹,放着热闹嘛。我还有个不成熟的想法呢,想建议我们小村寨子30多户人家,明年大年初一开财门时,来个燃放礼花爆竹大接龙,待零点钟声一响,就从村头第一户开始放,依次而行,村尾最末一家结束,要连绵不断地燃放到正月初一早上八点整。”这帮40多岁的中年男女,认真打牌,随意闲聊,你一句来他一语,不成章法,归纳起来,大致说了如下一些意思:年味嘛,就是个喜庆;图个团聚;亲戚朋友图来往;跟打牌差不多地人人图个好运气;不愁吃和穿,要找个乐子,能喝酒的喝酒,会打牌的打牌,喜欢唱歌跳舞的去唱歌跳舞,读书的男生女生任性而为,放飞自我,熬游神秘的网络世界……

  我不喜欢打牌,没兴趣久呆,便去各个屋场转悠。年轻人大多不在家,却是提前打回电话,有人说:“爸,妈,过年我们不回老家,我们坚守工作岗位,新年图个顺畅和吉利。”还有人打给留守老人电话这般讲着:“2023年,我们在外头工作、生活得不容易,争取2024年来个开门红,一年更比一年强。”“爸,妈,我会视频跟你们团聚过年的,视频同吃团圆饭,视频举杯共祝愿,视频拜年添喜庆。”

  我一进刘家五嫂(我称弟妹)的堂屋,看到她正接听着闺女打来的电话,还开着手机免提功能,让我听得清清楚楚。“妈,年前我会给家里网购年货快递到家,但我本人暂不回来。我要在春节长假后才回,会给你一个大惊喜的。”“什么个大惊喜?”“妈你明知故问。”我插嘴道:“小侄女呀,恭喜你处上男朋友了。”

  乡村年味渐浓,人间烟火最真情。老年人怀旧,中年人重喜庆,青年人充满希冀。采办年货,吃团圆年饭,放喜庆的烟花爆竹,走亲访友增进情感友谊,电话问候视频相见同喜共祝愿……,凡此种种,都是年味。

  有人说年味变淡了,但不同过去传统的年味,办是社会丈发展、文明大进步的具体体现,攀升的人们生活幸福指数,抹平了春节与平时的生活界限,却让少数人有所误解。


上一篇: 元月书
下一篇: 由文火煮陈皮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