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中国式的兄弟 --读王小忠《兄弟记》有感

中国式的兄弟 --读王小忠《兄弟记》有感

发布时间:2024/1/9  | 来源:孙 克 艳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和国人认知中,兄弟间应是“兄友弟恭”,即兄对弟友爱,弟对兄恭敬。从《礼记》“十义”中的“兄良、弟悌”,到《三字经》中的“兄则友,弟则恭”,这种独具中国意蕴的兄弟相处之道,在千百年来根植于国人的思维,并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的骨肉亲情。时至今日,兄弟情和兄弟相处,仍是国人难以绕开的情感和伦理课题。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演化,兄弟情也在时代的浪潮中,慢慢地发生了变幻。第四届“三毛散文奖”散文新锐奖获得者--甘南作家王小忠的新书《兄弟记》(2023年10月,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以兄弟几人和兄弟间的情感在时代的变迁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为视角,书写了当下甘南农牧区所在的乡村,在从传统耕牧生活生产方式向现代生活生产方式转型的艰难历程,以写实的散文手法,还原了兄弟间在日常生活里难以理清的恩怨情仇与矛盾纠结。这部散文作品立足于琐碎的生活细节,以娓娓道来的家长理短,诉说了在时代的洪流中,兄弟间脆弱却难以割舍的亲情,和弥漫在乡村中令人痛心的世风日下与人情冷漠,以及在时代车轮碾压下人们无奈辛酸却又饱含着希冀和期盼的生活现状。

  《兄弟记》分为上篇、下篇和补篇。上篇主要讲述了“我”和“大哥”、“二弟”、“三弟”兄弟四人,从青年时代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之后,所面临的一次次抉择,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后果,和由此对兄弟关系的影响。下篇讲的是“我”的结拜兄弟胡林生的半生故事。胡林生在困顿中背井离乡,响应政府的移民号召,自愿移民到荒凉的戈壁深处--河西走廊的疏勒河畔,用近二十年的时光,深深扎根茫茫戈壁,终于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新鲜日子。补篇讲的是“我”的父亲,和他的兄弟间的往事。

  和很多家庭中的大哥一样,《兄弟记》中的“大哥”在兄弟四人中,也有着不可动摇的“大哥”地位,甚至是权威。志不在种地的大哥,常年在外漂泊,他带着二弟和乡邻们游走四方,从“包工头”到砖厂老板,大哥犹如时代海洋中的一叶扁舟,在商海中几经沉浮。笼罩在他身上的光辉和威信,也随着他的身价起起落落。他不善言辞,却舍得吃亏,仗义仁厚,善良友爱,擅于凝聚亲缘和人脉。他是新时代的乡村中,不甘平庸的孤胆者,是带领乡邻一起发家致富的弄潮儿。这样的他,受得起众兄弟的一声声“大哥”。

  狡黠而善于钻营的二弟,由于不甘依附于大哥而和大哥分道扬镳。抽身而去后,他在村中建了大棚养牛,境遇却并不理想。后来,二弟再次跟随大哥投资砖厂,却在大哥最艰难的时候撤股出走。为了低价获取“我”的好哥们胡林生的旧宅,精明的二弟连打兄弟情谊牌,把阴谋和阳谋都用上了。在接连发生为两个儿子盖房娶妻等大事后,由于钱财问题和孩子们的婚姻与前途,二弟和儿子们发生龃龉。一向精明强势又爱慕虚荣的二弟,被长子逼迫得嚎啕大哭,父权的威严在后辈面前消失殆尽。消沉的他开始沉迷于赌博。但为了偿还二婚的小儿子因为顺利结婚而欠下兄弟们的巨额债务,早已不再年轻的二弟,要强又好面子的二弟,再次外出打工。在二弟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复杂而鲜活的中国式农民形象,他奸猾又势利,他干练又好强,他务实又坚韧,他追逐本心又能直面现实。

  踏实的三弟,听从父亲的劝诫,一辈子都在田里劳作。然而,他付出的血汗总是得不到预期的回报,看着富裕起来的兄弟和乡邻,他开始变得焦躁。他在追赶时代浪潮迎合市场的折腾里,一亏再亏。这个一辈子都在土地里刨食的勤劳农民,最后终于明白:不是土地不养人,而是人对土地没有信任。而这,正是当下乡村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之一,也是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而冷眼旁观故乡发生变迁的“我”,是兄弟中唯一一个跳出农门的知识分子。我在故乡和城市间不停切换,清晰地感知故乡在时代洪流的激荡下,慢慢遗失曾经的韵味儿和人情味儿。兄弟情也在岁月的磋磨下,渐渐变得面目全非。亲兄弟,堂兄弟,表兄弟,干兄弟,这些曾经一起长大,一起盟誓,一起打闹的兄弟们,在时光和风雨的磨砺下,早已变得疏离和隔阂。即使在一年一度的新年聚会上,也总有兄弟亲友借着酒疯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热嘲冷讽。有人嫉妒,有人抱怨,有人哭闹。故乡和村庄,于我似乎成了情人,“既不能终身厮守,也不能一拍两散”。故乡仍在那里,我们却难以重回到故乡。

  在下篇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移民多年后,一个焕然一新的胡林生。这时的他,虽已不再年轻,虽然仍在艰苦甚至恶劣的环境中劳作,但他浑身上下却散发着挥之不去的光彩和豪气。这缘于他在移民新村后奋斗多年的结果,也源于他对现状和未来充满了无限满足和憧憬。这展现了政府移民新村的成果,也揭示了数千年来一直被国人认可的生活理念,那就是:辛勤而踏实的劳动酿造美好的生活,以及,家和万事兴。这样的生活信念,即使在当今的新时代下,依然散发着熠熠生辉的光泽,永不褪色,永不过时。

  而在补篇中,通过祖母和父亲等人之口,追述了祖父的死亡,父亲和叔叔的分家,祖母的葬礼,堂叔的忏悔与执着……这些在沧海桑田中犹如白驹过隙的过往,让人于管中窥豹中,体察到了老一辈兄弟亲情的纠葛和人性之繁杂。

  纵观来看,《兄弟记》展示了几代兄弟间纷繁驳杂的情义;横向来看,它又展示了亲兄弟、堂兄弟、表兄弟、结拜兄弟间千丝万缕的情感。如此,通过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展现了中国式的兄弟情,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中,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痕迹。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兄弟情,大概唯有国人才能领会并为之共鸣。

  “从文学与社会学的理性高度,对‘兄弟’进行了内部的观察与书写,并表达出了农牧区转型进程中的‘撕裂感’”,直揭真实的生活现状,和隐藏在人性幽暗之处的隐秘与晦暗,“还原现实生活中兄弟间的恩恩怨怨”,这是王小忠写作《兄弟记》的初衷,也是本部长篇叙事散文之所以直击人心的重要原因,因为它真实,犀利,不回避,不逃避。它就那么真切地坦露出来,赤裸裸的,血淋淋的,却又带着一丝温情和伤感,以及无法遮掩的悲凉和酸楚,五味杂陈,令人动容,却又一言难尽。

  王小忠说,他一直没有离开甘南草原,他一直在关注和描写生活在那里的农牧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把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深深地埋藏在内心深处,并用心和血泪来书写,使得《兄弟记》和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样,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人风格。而《兄弟记》中所呈现的这种中国式的兄弟和兄弟情,对于风云万变的时代来说,对于被洪流裹挟着前行的我们来说,都是难得的历史烙印,是我们需要铭记的真实情感和过往。


上一篇: 腊月里的好时光
下一篇: 忧伤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