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草木的文学表达》

《草木的文学表达》

发布时间:2023/6/20  | 来源: 何昊

      万物有灵,草木有情。

     草木和人类一样,有呼吸、有生命、有品性。草木供人以庇所,供人以食物,人自始至终都和草木为伴,也从未敢忘记草木的恩情,尤其是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对草木的书写、描绘和歌颂,几千年来延绵不绝,那些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农谚俗语,处处都有草木的影子。其实人与草木,有很多共通之处,人是移动的草木,而草木则是静止的生灵。

     自古,文学就与草木田园联姻,万千种植物,是山川自然的精英;汗牛充栋的草木文学作品,是人文之精品。在古代的农村社会,一般的诗作莫不以广义的田园为背景,而为田园打底的一定是草木,一定是繁茂的绿色。由此田园可通山水、江湖,再放大更变成原野甚至天地。

   陶潜可谓是中国田园诗的一代宗师,陶诗淡而耐读,质而实腴,在绿意繁茂的田园生活之中探讨生死大限,感慨朝代更迭,充满哲学深思。如他笔下的《桃花源记》是那么的天然有趣,一个人在四十一岁时勉强做了不满三个月的彭泽令,便弃官归里,永不复出,可以说是十足的隐士,或许他早已认定草木葳蕤之处才能安然生长他的才情。

     谢灵运不但是山水诗的大家,更是山水游记文体的始祖,与陶渊明一生淡泊名利不同,谢灵运出身富贵,生活豪奢,袭封康乐公,食邑三千户,他“奴僮既众,义故门生亦数百”,每次出游,“寻山陟岭,必造幽峻....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在会稽亦多徒众,惊动县邑”,尽管太招摇了,最终落个弃市的下场,但一生的步履不停终不负他的诗文,字字句句皆流淌着山川草木的大美。

      《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而“草木意象”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作品进行抒发、赏析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草木意象”的引用和吟颂,刘勰探讨了文学中“情”-“物”-“采”的关系。《物色篇》说:“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文学创作一定要对自然风景、宇宙万物进行细致的考察研究。用“草木”作为指代,来说明自然景物是能够引发创作者创作激情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单纯以物写物肯定还不够,创作者还要对自然景物进行观察、推敲,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既肯定自然景物的重要作用,也点出创作者寓情于景的关键性,只有达到人与草木的合二为一,才能让文学表达自然天成。

      《诗经》是我国最早使用“草木意象”的文学作品。孔子在谈及学《诗经》的用途时,就提出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观点,可见《诗经》使用草木意象之频繁和草木种类之多。除了《诗经》之外,《楚辞》当中的《离骚》篇更是把草木意象发挥得淋漓尽致,利用草木意象勾勒出“香草美人”这一形象,并将其赋予“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高洁品质。落花的伤春、杨柳的送别、明月的思乡,这些特定的意象,让草木无数次走进诗歌,以至于人们眼中的自然田园本身就皴染着诗情画意。

      “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顺应、爱恋、孤独……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通过文人墨客在诗文作品中的反复运用,诸多草木的象征寓意不断强化,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

     草木是绿色植物的总称。大到莽莽丛林浩瀚草原,小至单株树木一根小草,它们在地球上繁衍生存的时间比人类更长。人类从草木中索取,去伪存真用其精华,移花载木美化环境。我们吃的蔬菜都是从草木演变而来,历代诗词歌赋中的“岁寒三友”“梅竹兰菊”也都是草木。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按自己的好恶对草木进行分类。有的登上了大雅之堂,有的属于杂草受到了清除。也有例外,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道出了野草轮回的真谛。

      植物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资源,也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古典文学作品太多都与植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诗经》的蒹葭苍苍,到《楚辞》的滋兰树蕙;从王维的折柳送别,到曹雪芹笔下的黛玉葬花,从《山海经》到鲁迅兄弟,历代文赋诗词笔记杂谈、民间俗语传说故事、《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到今人各种讲述人文植物小史的书籍层出不穷,每一篇都能够感觉到作者在自然博物上投入的心力,呈现给读者的是人人都能看懂的草木的气象和特征,每一句都像白描,素朴淡泊,没有编造的痕迹,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汉语言的魅力就悄然流动了,那种底蕴丰富的中国味儿,返璞归真的淡之味,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命题。

      文学的写作者们与自然草木因爱而熟悉,因爱而与草木成了友人,没有刻板严肃的学术腔调,没有轻薄草率的唐突之词。仿佛作者与读者和草木坐在一起,促膝倾谈,分享各自的悲欢。

      真正的文学通常都携带着自然的基因。人是社会人,但又常常叫做是自然人,人的属性也就必须紧紧依靠自然生态的群落。而记录我们生活的文学也就很自然地代表着自然的色彩、意境。文学的自然元素和对自然的关怀,几乎就是文学的自然现象。

      于是乎人在草木间,接地气,沐天风。人生有昼夜,也和草木一样历经春夏秋冬。


上一篇: 端午“三俗”
下一篇: 疏风细雨栀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