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电筒里的时光
发布时间:2022/9/20 | 来源:石少华(苗族) |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儿时的记忆中,晚上经常停电。在农村,煤油灯是农民家里必备的照明工具,而手电筒却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的。那时农民经济困难,买一只手电筒如同家里添置了一件固定资产一样重要。不少家庭认为花钱买手电筒,以后还得继续花钱换电池,不划算,于是晚上在家附近做事全凭感觉摸黑,要走夜路就打火把。
记得有一次,我外婆家里买了一只手电筒回来,全家人都围着这稀罕物左看右看,如办了一件大事,像宝贝一样护着藏着,不让我碰。一天晚上,我趁外婆、舅舅没注意,拿着手电筒跑到村头晒谷坪里。这是小伙伴晚上聚集的地方。
我打开手电筒,一束光柱划破夜空。我睁大眼睛,希冀能看到天上的神仙眷侣。我照远方的山、照近处的树、照附近的农舍,一层层黑让我给戳出一串串小窟窿,潼潼山形、绰绰树影、幢幢农舍在光束的静默中琢磨物象,聚拢晶莹,袒露于眼前。
手电筒在我的手里晃来晃去,小伙伴们则追随光束跑来跑去。往左、往右、往远、往近,大家按照我的指引追逐嬉闹,此刻,我仿佛一下就成了能够调动千军万马的将军一样,威风凛凛。正当我玩得兴起的时候,外婆的突然光临,让我的将军梦戛然而止。外婆一边收缴我的手电筒,一边呵斥我浪费了不少电。
后来,我回到在县城工作的父母身边上学。县城比农村条件要好,每家每户都有手电筒,并且我家的手电筒看管还不那么严,这让我在小伙伴们面前有些许的优越感。大家常常约我去县城周边捕蝉,有时也去近郊的农田里捉黄鳝、去溪沟里抓鱼。水中一片漆黑,不用手电筒根本看不见水中情况,更不用说捉鳝抓鱼了。只是在去和回的路上,我不敢走最前,怕踩到蛇,也不敢走最后,怕被什么妖怪掳去,借口掌管手电筒需要照前顾后,而走在中间。手电筒带给我孩童时代不少乐趣。
八十年代初,我参加了工作。父亲了解到我的岗位需要经常下乡,便郑重其事把伴随了他几十年的手电筒送给了我。这是一只岁痕斑驳的手电筒,承载着父亲青春岁月的记忆。父亲是一名电力技术人员,这只手电筒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他从学校毕业异地分配到我们县创建电厂时买的。这么多年下来,手电筒陪同他建厂通电,陪同他结婚生子扎根。对迄今仍未彻底解决用电问题,他感到惭愧,希望我用手电筒照亮脚下的路和今后的前程。
流年似水,如今的城里、乡村都变得亮堂堂的,不少乡村连路灯都安上了。手电筒慢慢失去了用场。一次,在一个手电筒藏品展里,我看到手电筒除了传统的外,还有强光的、防水的、充电的、带防身功能的、智能的等各式各样的,制作精巧,造型美观,而且光特别亮。手电筒也在与时俱进。
每一只手电筒都藏着一个家的故事。曾经被手电筒照亮的旧时光,让我感受到了那黑暗的日子里,对光明的渴望;那泛黄的灯光里,充满的缱绻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