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满畈稻谷香

满畈稻谷香

发布时间:2022/7/23  | 来源:石朋庆

  我的村子不大,村后是一座矮山,村前是一片田畈。那一年村里放《洪湖赤卫队》的电影,听到一句优美动听的歌声:“四处野鸭和莲藕,秋收满畈稻谷香……”,虽然,我的家乡离洪湖甚远,但我似乎觉得这句唱的就是我的家乡。
  家乡虽没有大的湖泊,却也有小的水库和塘堰,也可谓鱼米之乡。水库里很少有非常大的鲤鱼、鲫鱼之类,但沟渠处小鱼小虾的味道却特别鲜美。即使到现在仍然受到城里食客的青睐,尤其是那些参子鱼,肉嫩鲜美,营养丰富,更是大受欢迎。儿时,还经常能在过年的时候喝到荷塘里挖出的莲藕煨的汤,那种浓香,历久弥新。当然,这些对于家乡来说,只是一种点缀。
  我还是喜欢村前那一片广阔的田畈和田畈里长出的稻谷。到了丰收的季节,我最喜欢看的是满畈金黄金黄的谷子,铺得平平整整,像一块硕大的金毯子。最喜欢看乡亲们顶着烈日忙着割谷,忙着挑到禾场,忙着脱粒。从乡亲们忙碌的身影中,我看到了满畈稻谷绽放的芳香。
  早年,家乡的田畈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格子田,而是一家一户不规则的小块田地。不利于集体耕种和机械化耕作。后来,整片整片的田畈进行了改天换地的农田基本建设,规模之大,投入人力之多前所未有。那时,我还在读初中一年级,也投入到了这场“改造门前畈,建设示范田”的战斗之中。改造这种高低不平的水田,当年,没有机械化进行挖运和平整,全凭人海战术,手挖肩挑。我年纪虽小,身高没有挑的箢箕高,劳动时却丝毫不示弱。当门前畈平整成一块块示范田时,我也跟着大伙儿一样高兴。这差不多是半个世纪前的事了。
  以后,每年的农忙季节或双抢时段,我都和乡亲们一起,在这片热土上劳作,亲昵着土地,亲昵着庄稼。再以后,我离开了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也渐渐把这片田畈给淡忘了。有时,因工作原因偶尔路过村口,路过田畈,就会对同事说一声,这就是我的家乡。车子匆匆而过,猛然间,我发现村子那些熟悉的人都不知去向,只有“儿童相见不相识”的那种冷清和寂寞。还有当年那些齐刷刷绿油油的秧苗,那些沉甸甸黄灿灿的谷穗也不知去哪儿了。
  几年前,秋收的一天,大哥打来电话说,老家那一亩三分地种了不少的红薯,叫我双休时回家帮忙挖红薯。我好久没有做农活了,也好长时间没回老家去了,这可是一次与那片田畈亲密接触的机会。于是爽快地答应了。
  大哥告诉我,以前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很多,种庄稼的人越来越少了,村里只有一些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有些人家的田地也干脆畧荒了。我们家的那一块地这么多年,一直没闲着。今年,红薯大丰收了,所以,也把你给请回来了。
  挖红薯的活,小时也干过,但那时是在村后的小山地上,根本就没在田畈里挖过。门前这一大片田畈如今又被分割成不同面积的小块,分给各家各户,栽种的农作物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还有一大片承包给了一家林木公司,种了各种不同的树木。心存疑惑的我,不禁问起自己,好端端的田畈怎么就成这样了?大哥看到我不解的神色说,这也是农业生产的一种新变化。至少充分利用了土地,也让农民享有了自主权。这样,才解了我的疑虑。
  前不久,大哥跟我说,今年水稻长势喜人,谷粒饱满,预示着一个丰收年的到来。我又疑惑地问大哥,这块地前几年不是一直在栽种红薯的吗?大哥说,现在我又把红薯放到后山的旱地去栽种了,那才是种红薯的地。
  大哥种地的变化,可能本身就是一个睛雨表。从这种微妙的变化中,似乎看到了“谁来种地”、“种什么地”、“怎么种地”、“地种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粮食安全问题才会迎刃而解,中国人的饭碗才会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近日,回了一趟家乡,当我再一次驻留在村口时,眼前一亮,满畈的稻谷已金黄一片,我深情地呼吸着家乡清新的空气,闻到了久违的稻谷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