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婚嫁

婚嫁

发布时间:2022/7/21  | 来源:孙克艳

  我的老家豫西南一带的乡村在婚嫁上,有一些特殊的风俗。
  例如不管是娶媳妇还是嫁姑娘,多数人家选在腊月。一是腊月正值农闲,大家正好能腾出心思和精力,来操持这场繁琐而浩大的盛事;二是在冬季里操办婚嫁的宴席,能够尽量保持食材的新鲜,避免变质造成浪费。因为在乡村,大多数婚宴都是由主家自己操办的。如此,单单是宴席一项就颇费心力,包括杀猪宰鸡、砌灶请厨,以及采买购物等大小琐碎事宜。
  乡亲们在婚嫁上,对那些祖辈相传的礼仪和规矩,心生敬畏并遵循,且使之呈现出浑厚的庄严与肃穆。老辈人是怎么做的,咱们照规矩来就是了,丁是丁卯是卯,千万不能让别人挑礼,让人家在背后戳脊梁骨,笑话咱不懂规矩不知礼数。村民们虽然文化水平有限,甚至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却相当看重礼节。那些规矩或礼节,带着一种莫名的坚守,或者只是一种纯粹的仪式感,只为了彰显这形式背后站立着的那群人谦恭的内心,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似乎,只要那些婚嫁的形式做足了,到位了,那对众星捧月的新人就必然会过上众人希望的幸福生活。
  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婚礼仪式--六礼,在经历了两三千年的朝代更迭与人世沧桑后,早已浸淫于国人的骨血,即使在乡村,也展示了其不可撼动的力量与底蕴。“六礼”虽然早已跟随时代的脚步发生了某些变化,但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影子,在现代婚礼仪式中仍有迹可循,特别是在因相亲而促成的婚姻中,更加突出。只是在确定亲事前,很多流程都是悄然操办的,不为外人所知罢了。
  深谙人性和乡村社会规则的村民们深知,在盘根错节的乡村,在确定亲事前,一定要捂得紧紧的,生怕有人插一脚,捣鸡毛,把好好的亲事搅黄了。
  婚嫁的日子,要请人看过黄历,并根据新人的属相和生辰,仔细研磨。接着,那个定下来的好日子,被郑重地用毛笔书写在红色请柬上,是为“帖子”或“请帖”。帖子上写清宴请宾客的事由、日期、地点等内容。帖子写好后,由专人一一拜访各位亲友,去“下帖子”。
  姑娘们在出嫁前,一定要准备好成对的新箱子,家里的亲友们,都要表示表示,送给新娘礼物或钱财,叫“装箱”或“添箱”。而新郎家准备好的新房,在新婚前一晚要特意找人来“压床”。那个压床的幸运儿,多是新郎的弟弟或侄子。
  结婚当天,天色未亮,送新娘出嫁的队伍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新娘子风尘仆仆地赶到新郎家后,要站在堂屋门口,等待新郎郑重地鞠躬。那是新娘应得的尊重和礼数。若是新郎不肯鞠躬,新娘就会僵立门口,直到新郎服软为止。
  紧接着,新娘家人拿出陪送的门帘,交由新郎的亲属安好后,撩起来,新娘这才走进洞房。那个门帘代表着从此以后,这对新人就要立起门户来了。新娘坐下后,由新郎的亲属打来洗脚水,给新娘脱去鞋子洗脚,让新娘子洗去前尘,从此开启新生活。
  稍稍休整,新郎家就开始宴请新娘家亲属。新人则要一起吃完新娘家包好的100个小饺子。吃饺子时,一旁的人会嬉笑着询问新娘“生不生?”新娘子的不二回答是:“生!”如此,就是讨了好彩头了。
  而之后,老家最特别的地方,要属回门时闹新姑爷了。回门那天,喜欢逗趣的新娘家媳妇,用锅底灰把手掌抹黑,以雷霆之势袭击新姑爷,企图把他抹成“包黑子”。
  总之,婚嫁这桩劳心劳力的大事,被赋予了神秘而郑重的面纱,并充满了浓郁的仪式感。
  如今,时代在变迁,婚嫁的习俗也在变化,但人们对婚嫁的重视,和对新人幸福生活的期待,却从未改变。

上一篇: 母慈子孝
下一篇: ​爱,不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