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端午颂屈原
发布时间:2022/6/2 | 来源:崔道斌 |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版本很多,尤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荆楚岁时记》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泊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储米,投水祭之。”后人也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绝笔之作《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北宋诗人张耒写的这首《和端午》诗,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给人以深远影响。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反抗外侮、维护祖国利益和尊严的斗争中,总是记起屈原,并从他那里获得鼓舞和力量。
司马迁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淮南王刘安赞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说屈原“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宋代诗人梅尧臣《五月五日》则借江水表达意境深远的感喟:“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如果说《诗经》的风雅具有共性美的话,那么屈原的《楚辞》毫无疑问是个性美的体现。屈原直面人生,书写性灵,或瑰丽璀璨,或雄奇流动。后世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李贺、苏东坡……未见不从屈子赋中汲取营养者。
屈原用生命谱写出动人的诗篇,用生命为诗篇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他的人格形象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人的楷模。梁启超说:“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唐代殷尧藩在《端午日》诗中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纵身一跃魂归兮,千古留芳忆屈原。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端午节认真读一读屈原与其《楚辞》作品,相信会有很多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