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怀古寄相思
发布时间:2022/4/4 | 来源:崔道斌 |
“自古清明近诗情,历代墨客多歌咏。”在文人墨客眼里,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具人文情怀和纪念意义的节气。从古至今,有关清明的诗词很多,杰出的诗词名家皆留有笔墨,流传广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众人皆知的杜牧《清明》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口语化,通俗流畅,意境优美,富有风趣,琅琅上口,悦耳动听,看一遍便能记住不忘,身临其境一般。
清明节又叫“祭祖节”,主要是墓祭,又称扫墓、上坟或插青。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一直延续到清代、民国及现代。到唐朝,由于寒食与清明节气日的相连,后来寒食与清明并称。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曰:“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诗歌形象地反映了寒食清明时节人们扫墓祭祖时,烧纸痛哭悲哀的凄惨情景。旷野天空,鸟啼鹊噪,祭墓者哭声不断,焚化的纸钱在荒山野地里四处乱飞,一片悲凉。鲜明如画,真切动人。然而,冥间是听不到亲人哭泣的,亲人只好于萧萧暮雨中归去。
宋代高翥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写得悲伤凄戚,读来令人伤感哀婉。苏轼的《江城子》词是清明悼亡词中的杰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情感真挚,催人泪下,一代豪放派词人竟能写出如此缠绵婉约的词句,可见其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中华民族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民族,在长久的家族绵延中,形成了敦亲睦族、行孝敬祖、视死如生的优良品德。因此,人们往往在清明这个美好节日,给亡故的先人献上一束鲜花,燃烧几张冥纸,以此来追怀祖宗,感念先人,寄托思念。
清明时节雨纷纷,心中哀思寄故人。因为思念,所以有了清明祭奠扫墓的习俗;因为缅怀,逝去的亲人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