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又重阳
发布时间:2021/10/12 | 来源:作者:邓 训 晶 |
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又逢重阳。重阳节,一个与敬老,与登高,与诗歌,与菊花有关的节日。
重阳节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汉代以后风俗渐行,唐朝被确定为正式节日。从此,重阳节盛行。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2012年,我国明文规定:每年农历九月九,为老年节。关怀老人,让他们感受到:夕阳无限好,人间晚情深。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敬老爱老让老人健康快乐地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是一道随处可见的风景。
就像我妈妈,已经93岁高龄,我们五姊妹悉心照顾她的生活起居。2014年妈妈脑梗了,昏迷几天不醒,医院下了三次病危通知。医生断言,好了都会半边不遂,让我们做好思想准备。我们知道针灸对脑梗后遗症,腿脚不方便等有疗效,我们坚持每天带妈妈去针灸,一有时间就给她按摩、拿捏筋骨,活动肌肉。三个月后,妈妈不仅没有半身不遂,而且还灵活自如。医生说是奇迹,夸我们照顾的好。现在93岁的妈妈幸福的生活着,每天用手机玩微信,玩抖音。最搞笑的是,妈妈还玩抖音挣钱。每天下午她在小区花园里跟一群老太婆玩牌,纸牌、麻将都来,生活丰富多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妈妈的晚年生活像晚霞那样多姿多彩,夕阳无限好,何惧黄昏近。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青年王维为求功名,离家在外。九月九想起了亲人,想到兄弟们登高时,独独少了他一个人。他思念远方的兄弟们,你们是不是也在想我?那一天,多少游子与王维不期而遇,思念着自己的高堂白发,思念着执子之手的人,思念着兄弟姊妹欢聚一堂的情景。
因为思念,就有了很多重阳节诗词。“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这是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在重阳节写的。既然知道登高是一场断肠相思,何不就一个人默默独处,思亲之情淋漓尽致。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明朝将领王翃长年征战在外,所以每年的九月九登高都在异乡。这是一种无可奈何远涉关山,离乡在外的孤独,而诗人却以轻松的口吻写下此诗,把沉重藏于心底。男儿汉立功边关,岂可儿女情长。只有自己心底承受,那种撕心裂肺的思念疼痛。
黄花就是野山菊,九月九黄花遍地,满山清香。那年的菊花盛开,唐朝两位著名诗人卢照邻和王勃在异乡相遇。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当年,卢照邻到益州新都任职。九月九重阳节从益州来到梓州,巧遇王勃。王勃因写了《斗鸡檄》,触怒高宗被赶出任职的沛王府。他远游西蜀,与卢照邻相遇,同游玄武山。登上高高的山顶,席地而坐,喝菊花酒,互相唱酬,卢照邻写下此诗。举杯之际,一行大雁南飞,引起诗人无限惆怅。诗人是范阳人,家在北方,客居在外,离家万里,归心似箭。人意北归,雁却南来,寓情于景,无限相思。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王勃唱和一首。身处异乡,设席送朋友,举杯之际,厌倦了的各种忧愁涌上心头。我想北归不得归,鸿雁啊,你为何还要南飞?王勃的一问,把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都是异乡客,令人唏嘘不已。
古往今来,重阳寄托世间最浓亲情;今又重阳,愿一切祝福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