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字”时光
发布时间:2021/10/4 | 来源:作者:和智楣 |
在雨天,读胡竹峰的文字,总能体验到一种瞬间安静下来的清凉。尤其是暑气沸腾的仲夏,接连下了几场雨后,某个微雨蒙蒙的清晨,独自坐在书房,泡一壶清茶,捧一卷胡竹峰的散文随笔集,细细读了又读。身心一旦被那些精彩绝妙的文字所覆盖,一种清凉至极的宁静与清明便接踵而至,如同窗外淅沥的细雨,纤尘不染,积水空明。
回想起来,喜欢胡竹峰的文字已颇有些时日。从一篇长文《大是懵懂》开始,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断断续续读完了他近十本散文随笔集。每一本都没有让我失望,都能带给我非同一般的感受,如品甘茗,如遇佳人。
因为喜欢,闲时,我常会找一个清净无人的角落,读几页他的文字。哪怕只是一个雨后的清晨,或是宁静的午后,平日里局促匆忙的时光,往往会变得温柔从容起来,久缠于心的疲惫和沉闷全都消弭而去,人到中年那些不得不面对的兵荒马乱的日子又能重回正轨,不紧不慢地悠然度过,丰沛滋润,安闲美好。
当然,好东西必定深受欢迎。几天前,我偶然看到一篇关于胡竹峰的评论。文中不但对其超越年龄的文字驾驭能力大为赞赏,还介绍了他的写作经历,说得最多的是他在文字道路上孜孜不倦的努力。心下一片释然,难怪刚年过而立,就能写出如此这般随性洒脱又灵动深刻的好文字,除了来自天生对文字的敏感和亲近,更来自长年累月的辛苦付出,着实不易。
事实上,好的诗文,一定都来之不易,所谓妙笔生花的过程,都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汗水和艰辛。董桥先生习字,曾经这样说道:“字是要养的,要天天往笔下的字里灌输养分,爱心呵护,字才会写得好。”习字如此,写文章也莫不如此。年轻的胡竹峰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要是一天不努力,就会一夜回到解放前。”这份自律和警醒,令人钦佩。
记得蒋方舟在《东京一年》中说过:“写作对天分的要求远远高于对汗水的要求,鼓励一个没有天分的人在写作上花一万个小时练习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对此我不做评说,但一个作家是否有了天分就能坐享其成,不用努力?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同样也是这本书中,蒋方舟就提到了常年坚持跑步的村上春树,认为写作是一个既耗时又耗力的漫长过程,保持体力对一个作家的重要性远远超出旁人的想象。
诚然,一本好书能照亮人的心房,而那个能写出好书的人,不仅需要拥有敞亮辽阔的心房,同样需要有一颗养“字”护“字”的心。只有加以爱心呵护,且不断灌输养分的精心“抚养”出的文字,才能算得上好的文字。
说到底,那些养“字”的时光,就是一场对文字真心真情的全部付出,到最后,所有的努力都能给那些坚持下来的人,一个华丽而又丰沛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