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学子冯秀珍:一位与客家研究结缘的女性——徐德超
发布时间:2021/9/1 | 来源:侨乡梅州 |
冯秀珍,1955年出生于丰顺县汤坑镇金汤村,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退休教授,是丰顺县冯秀珍客家文化博物馆创馆馆长。她撰写了《客家文化大观》《北京客家》《客家文化研究》等客家论著,2012年退休后返乡修缮祖居创建客家文化博物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少年喜读书 奠定人生基础
冯秀珍出生在广东丰顺县汤坑镇荆树楼,故日后她取笔名为“紫荆”。六岁那年,她和一群同龄人参加面试,她荣幸地被选录到汤坑镇第一小学念书。那时的小学都是六年制的,而新成立的汤坑镇第一小学试行五年制,她是第一届,又叫试验班。
那时的她酷爱看课外书,最先是看书摊上出租的连环画,诸如岳飞全传、梁山水浒之类的,她把父母给的零花钱全交了书摊。后来看的是纯文学类的课外书。因家穷,小学阶段母亲只给她买过两本课外书,一本是《刘胡兰》,另一本是《伊玲芝》,都是讲抗战时期女英雄的故事,其余都是借来的。为了满足读书欲,她借班级阅览室的、借同学的、借邻居中学生的,书厚薄不论,看完就满足了。
据她回忆,那时她向邻居借阅《西游记》之类的大厚本时,邻居中学生问她,你看得懂吗?那时她痴迷于看书,放学路上边走边看,回到家里边吃饭边看。由于她看的书在同学当中是最多的,因而少先队的辅导员蔡义床老师让她把所看过的书名列出来,在课间操时向全校同学宣读。上四年级以后,她不仅看书,还把书中的优美句、段摘录下来揣摩熟记。那时她最喜欢摘录的是名诗,有时甚至抄录一些叙事长诗。她常常陶醉在诗中那优美的意境里,其中一些现在仍收藏着。此外,她开始写日记,这个习惯至今仍保留着,只不过不是每天都写。小学阶段奠定了她扎实的文科基础,铸就了她的文笔。
冯秀珍是“文革”前最后一批通过考试升读中学的。他们以五年的时间学完了相当于六年的小学课程。1965年,她荣幸地被录取到重点中学--汤坑中学(今丰顺中学)。她上初中不久便遇上“文化大革命”,由于当时年龄较小,不懂革命,只迷书本,遂不知不觉成为“逍遥派”。她成天与几个要好的同学互相串门,传看那时暗地里能借到的一些小说,其范围逐渐转向国外小说,诸如《傲慢与偏见》《贝姨》等。
1968年,她初中毕业了。年仅14岁的冯秀珍,却不得不离开她眷恋着的校园,走向社会“学堂”,读了10年的“社会大学”。初中毕业后的10年,她在家乡那广阔的天地里,先是在三台山果林场劳动,后又到韩江边的大胜瓷厂当临时工,再后来被汤坑镇第三小学聘去当代课老师。这期间,不管生活多么动荡、劳动多么艰辛,她始终抓紧一切业余时间读书。说来也怪,只要一捧起书本,她的一切烦恼和劳累都没有了。当时恰巧邻居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叫张玲生,家中有丰富的藏书,冯秀珍借机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中国文学史》《中国诗歌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等书籍。那时,她母亲并不赞成女儿看书,认为女人不要很高的文化,能够学会一门谋生技艺最好,将来做人媳妇时可安家度日。
但冯秀珍还是执着于自己的追求,迷于看书,甚至做她的“作家梦”。她不仅是看书,而且尝试着写些作品,最初是写诗。她在创作上有所成就,不能不提到当时县文化局的副局长王向禹,他曾辅导她写诗歌。她的处女作是《养萍姑娘》,刊登在1976年的《丰顺文艺》第一期上。1977年她参加了县业余文艺创作班,她是当时的唯一女性,也是最为年轻的业余作者。那次她写了约197行的诗作《闪光的足迹》,由文化馆的陈毓光馆长带到地区交给黄火兴,在他主编的《梅江报》梅花文艺副刊国庆专版上刊登,那是1977年10月3日。当时,在该报上发表如此长篇诗极为罕见,在丰顺更是唯一。该诗荣获县业余诗歌创作一等奖。那几年,她发表的作品约有十几篇。假如当时沿着文艺创作的道路走下去,她在文学、文艺创作上也许会取得更大成就,然而命运把她导向了另一方。
大学生 女研究生 女学者
冯秀珍初中毕业后做梦都想读书,想不到11年后的1979年秋,她考上了中山大学哲学系,圆了她的大学梦。
1977年是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冯秀珍没考取;第二年,她上了地区分数线却未被录取。第三年,她考取了全国重点院校--中山大学。
步入高等学府读书,对于天生觅书的冯秀珍来说,无异于如鱼得水。冯秀珍想过转专业,去学习心爱的中文,然而要重读大一,她只得放弃。哲学就哲学,10年后的读书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她格外珍惜。或许是上天冥冥之中的有意安排,学哲学奠定了她日后研究客家文化的扎实逻辑功底。
在中大读书期间,冯秀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学习努力读书。每天,她是整幢宿舍楼里第一个起床的人。锻炼身体半小时,读英语一小时,然后才去吃早饭上课。每天中午写小楷毛笔字半小时。晚上,她是最晚离开自习室,最迟入睡的。四年如一日,冷水洗头、冷水洗沐。由于生活极有规律,同学们戏说她是“康德第二”。那时他们正在学习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作,老师说他生活极有规律,乃至当地居民在康德每天定点出来散步时便核对钟表。由于她过于努力,体力消耗较大,营养又不足,到大学四年级时,因肺炎引起轻度结核住院达半年。由于住院后生活条件改善她恢复很快,10天后病况即大大减轻。住院期间她照常上课、考试,如期完成学业,取得了哲学学士学位。
毕业分配时,冯秀珍填报的几个单位未能如愿,却阴差阳错安排到没填报的国家医药管理局。她很不甘心,在工作五年后,1988年秋,她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读研究生。因为上大学年纪就较大,又工作5年后才考取研究生,所以她的年龄要比那些应届本科考取研究生的同学们要大得多。但她没有自卑,她积极参加学校女研究生部的一应活动,缩小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毕业之际,正是1989年的春天,找工作极为艰难,尤其是女性,再加上户口也是问题,她奔波联系了约100多个单位。粮票都是同学资助,有位昔日的朋友甚至拿出工资的三分之一资助她达半年之久。最后不得不在中国信息杂志社暂时安顿下来,一开始跑广告,后来做编辑,一做两三年。生活依旧艰苦,借住在人大宿舍。
直到1993年底她才调入北京科技大学,开始她向往的教学生涯。
在大学里,她主要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硕士学位课)《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国传统文化专题》《易经文化》等课程。
冯秀珍在家乡受客家文化熏陶二十余年,外出求学有了丰富的阅历学识后,通过比较鉴别,她了解到客家文化的博大。尤其是她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之时,发现客家文化中保留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这就更使她体悟出客家文化的珍贵。但是,客家人并不懂得自己文化的珍贵,反而经常自认或被认为是山里来的乡下人而自卑或被轻看。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她便萌发了编著一本书综合介绍客家文化的想法,这或许可使年轻一代客家人了解客家文化,使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对学业和事业孜孜以求,从而使她成为一个知识面广、学识渊博的学者。另一方面,在人生道路上,由于多种原因,她一直过着单身生活。不是她不想过与常人一样的家庭生活。她认为她之所以来到人世间,也许是上天安排她做事情的,能给后人留一两部较有意义的书,是她今生最大的满足。笔者也认为,这也许真是冥冥之中注定的,而以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就会让人释然。事无十全。在她人生的天平上,由于对学业和事业的孜孜以求,必然造成家庭生活的失重,使她难享儿女情长家庭幸福。但是,对学识和事业的孜孜追求、对父老乡亲的真诚奉献,又使她享受着更加博大宽广的爱。
客家情缘:著书立说与创建博物馆
2003年10月下旬,第18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一部百万字的《客家文化大观》在大会上首发,受到热烈欢迎。作者就是冯秀珍,她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并受到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冯秀珍就开始收集资料,1998年初步构成轮廓并着手撰写。但她仍觉得内容不充实,有些疑惑解不开。客家历史文化根源主要来自中原文化,答案还得从源头寻找。除了查阅浩繁的资料,还必须做实地考察,2001年至2002年,冯秀珍利用寒暑假,足迹遍及闽、粤、赣客家聚居地和陕、豫、晋等中原故里。考察的甘辛非常人所能想象。那年农历腊月二十六,去往陕西扶风考察,小车陷进尺余深的车辙里,人拉肩扛,费了大半天工夫才从化冻的淤泥地里解脱。忘不了大年初二,恪守年初一不做事的习俗,年初二她孤身一人前往甘肃调查,为把客家的源流弄个水落石出,她的足迹印在了高原的皑皑雪地里……写作的艰辛姑且不提,出版的艰难才让人慨叹。三换出版社、亲自校对10遍清样,让冯秀珍仰天叹道:客家人做事咋就那样难!真不愧是苦难中诞生的族群呵。
经过六年多的考察、研究、写作,数易其稿,终于定稿。《客家文化大观》具有若干重大意义:理论意义方面,该书有诸多创新之处,如首次提出并详细论证“客家根在西周中原”“客家话源自周朝官话”等新观点,首次详细论证“客家六次迁徙”,首次对客家精神、意识、民性作了区分等。历史意义方面,该书具有客家百科全书之誉,因为它首次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客家的方方面面,给外界了解客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窗口。就连世界著名的客家学者、韩国的文智成先生也说:该书是他研究客家的不可或缺的资料,他把该书搁置案头常常查阅。现实意义方面,客家人本身看了此书,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族群的究竟,体会到本族群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客家话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人自诩为汉族正宗”的究竟。
2013年4月1日,百集系列节目《客家足迹行》在京举行开播仪式。开播仪式上,冯秀珍心潮澎湃。这是她弘扬客家文化的又一壮举。
客家人是华夏文明最古老的负载者,也是古汉族的“活化石”,因此,客家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作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而独特的民系族群,在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一亿五千万的客家人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时至今日,中央电视台却还没有一部系统反映客家历史、风俗、文化及现状的纪录片问世,《客家足迹行》及时填补了这一空白,它详细地记录了优秀的客家族群的历史文化生活,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生动、真实的客家世界。
在《客家足迹行》开播之际,冯秀珍回首《客家足迹行》近两年艰难而漫长的创作过程。《客家足迹行》最初名为“客家人足迹”,2011年初夏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北京客家海外联谊会的若干领导应邀赴会。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总监杨刚毅出席会议,指示“要请学术顾问”“要拍出深度”。为拍好该片,担纲制片的“华人世界”栏目组多次邀请寓京客籍专家学者赴会研讨。知道央视如此重视客家,客籍人士莫不额手称赞,纷纷出谋划策;冯秀珍作为北京客联学术部主任,参加了诸次会议,并发言:“客家的优势在于文化,要在文化上下功夫。”最终,冯秀珍成为该片的唯一学术顾问,与《客家足迹行》节目组的同志们一起开始了数年的劳作。编创人员多是年轻的电视人,对专业有积淀,但对客家则是从头开始了解。那年冬天,在一个小咖啡馆里,冯秀珍与主创人员开始了百集纪录片的框架构筑,作为专家学者,冯秀珍将其所知倾心讲述,有关资料悉数提供。
经过一年的筹备,2012年开始了大型系列节目《客家足迹行》的拍摄制作。十支采访团队约五十人在京进行为期一周的集训,冯秀珍给团队作了客家文化的专题讲座。拍摄人员奔赴海内外客家各地,每天冯秀珍都要接听来自各地的电话,解答四面八方的各类疑难;甚至亲赴广西博白这一世界最大客家县参与拍摄并亲自入镜讲解,体验了拍摄的艰辛与劳作。众人拾柴火焰高,终于有了今天的《客家足迹行》的全球视觉盛宴。常言道:“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也可以这样说:“有客家人的土地,就有《客家足迹行》的脚印。”
青少年时期一心要飞出山窝窝的冯秀珍,在有了丰富学识功成名就后又“回归”家乡了。只是这种“回归”不是狭义的回乡,而是精神的回归与人生里程的新碑。
2006年开始,冯秀珍就着手准备客家文化博物馆的筹建,拟将《客家文化大观》以图文和实物形式向公众展示。2012年,冯秀珍从北京科技大学退休,次年回到老家梅州丰顺定居。当时从北京回到梅州,冯秀珍让物流托运带回了100多箱行李,其中大部分是冯秀珍平时搜集的藏品和书籍。惜别居住30年的京都,冯秀珍百感交集。闽西邹文清对此写了首诗:“漫道平生任海槎,怅辞京阙向南家;卅年一梦犹香阁,楼发紫荆旧日花。”恰当描绘了冯秀珍离开京城大搬家时的复杂心绪。
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支持下,在深圳大百汇集团温育青总裁的鼎力赞助下,冯秀珍自费修缮祖屋荆树楼,创建以她名字命名的客家文化博物馆。这是迄今为止海内外唯一的客家研究专家创办的客家文化专题博物馆。2013年正式建馆,从收集整理客家文化有关资料再到一一陈列展品,布展花了整整两年时间。2015年9月23日,丰顺县冯秀珍客家文化博物馆揭牌开馆,来自广州、北京、陕西、江西、福建、河源、梅州、潮汕等地的学者嘉宾及当地乡亲前来出席参观,热闹非凡。展馆以客家文化为主,兼具潮州文化和畲族文化,馆内涵盖了客家概况、客家姓氏、客家名贤、客家耕读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客家生活家居、客家山歌、客家妇女、客家佛教信仰等十多个方面,实物品类繁多。现在馆内展品共5000多件,还有海内外客家研究书籍5000余册。
博物馆长期免费向公众开放,这几年吸引了南非、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学者前来参观交流。在开馆前后,冯秀珍和志愿者们数十次下乡搜集客家农耕、客家生活等物件,并赴梅州市梅江区、梅县区、五华以及揭阳市普宁等地购买必需物件,同时也有很多参观者回去后将家中闲置的客家老物件送到馆里收藏,馆里展品的数量不断增加。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冯秀珍馆的客家物件已经非常齐全,大凡说得出的都会有,如“犁耙辘轴”“挨砻踏碓”“匍罗只钵”等。
冯秀珍希望通过展览向人们更立体更直观地呈现客家文化,使客家人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也使其他族群认识客家,了解客家。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出生以来就在电视电脑环境中成长,习惯了影像世界、视觉盛宴,直观的实物展将使他们更能接受;还有,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古老的农耕文化将被日新月异的时髦湮灭,这些物件留下了,后辈们就能从中品味过往农耕的韵味和文化,了解那时的历史和人们,为新时代弘扬中华特色文化之客家文化而提供基础与前提。怀抱着弘扬文化的职责与志趣,冯秀珍兢兢于博物馆的建设与管理,她的事迹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梅州日报、丰顺客潮会等广为报道,并在2019年获得爱岗敬业之“梅州好人”的荣誉。
冯秀珍定居家乡后,经常登门拜访老一辈文化人,虚心求教。“超伯”我也是一辈子酷爱文化追求知识的人,所以在交谈中能找到很多共同点。作为丰顺文化界老一辈工作者,我仍被冯秀珍追求弘扬文化的精神深深感动。95岁时曾亲笔题写七绝赠予她:“天安门下一真儒,今古经书揣自娱;休静年华归梓里,弘扬文化绘新图。”
如今她正在第三次修改她花了二年时间写成的、20多万字的纪实文学《忆母亲》。该书是她又一力作,阅过文稿两遍的金彤先生认为它必定是传世之作,是现代人为后人所留下的重要文化“文物”!她还在编一本客家词典,要保留住客家话这部活化石,让这个“文物级的语言”永传于世……
兹录欧洲荷比卢崇正总会理事陈志明恭撰“冯秀珍教授赞辞”(2014年10月)作结:
地灵人杰 孕育菁英 客家才女 梅州巨星
器识兼茂 播惠热诚 慨捐祖宅 文物展呈
客系文史 考究有成 根在河洛 据证厘清
六大迁徙 首先阐明 学术成就 士林佳评
呑凤才藻 著作风行 金章玉句 体大思精
春风化雨 教泽芬馨 驰誉宇内 盛名蜚声
贡献客属 共襄振兴 维护正统 万世传承
客家美誉 吾侪殊荣 中华异彩 辉煌永恒
2020年8月19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