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蒸三伏,书凉暑夏文/洛水
发布时间:2021/8/10 | 来源:作者投稿 |
三伏困熏蒸。天气酷热,上下失守:上半身蒸煮,下半身烧烤。借用李易安的话:骄阳更兼烈火,到黄昏,淋淋漓漓。这次第,怎一个热字了得。热字一言难尽,所以才用伏。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看到伏,忍不住望文生义。那些狗,趴在阴凉处,舌垂及地,汗流三千尺。人呢,无精打采,摇头晃脑。即使牛掰如齐天大圣,但如此天气里,也成了《大话西游》最后一句台词的注脚:那个人样子好怪呦!我也看到了。噫,他好像一条狗唉!
《说文解字》说:伏,司也,从人从犬。“明人事,非说犬也。”伏字确实有狗,但不关狗事,更不是热得像一条狗!清代学者王筠纵览典籍求证,伏字没有涉及犬的意思,只是用犬字,来模拟伏的姿态而已。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一个伏,就让我服得五体投地。
伏,司也。司通伺。司,司者、臣司事于外者也。意译就是,臣侍在外躬身伺候着。
所以,伏也即伏伺,或服事,服侍的神态活灵活现。岁月流转,伏也与时俱进。被服侍者非富即贵,服事就引申为佩服,佩服至极则为俯伏,俯伏难测其心,又引申为隐伏。在这里,伏都是犬卧的谦卑姿态,跟热没关系呀?大爷的心啊!想想服侍的犬人,他热不热!
从姿态的伏,到炎蒸的伏,这般接地气的意项,绝对是劳动者血汗与智慧的结晶。
的确如此。民间认为,暑夏季节,阳气强势上升,阴气被迫藏伏地下,所以叫伏。
唐代小百科全书《初学记》,就对伏暑做了科普。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由秋而冬而春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季节更替,相安无事。但由夏到秋出了问题,因为火克金,不生金。金不敢出,就潜伏下去。潜伏亦即伏。
古人据五行,把伏日称作长夏,伏为土,并对季节进行重新洗牌。这样,春夏长夏秋冬,四季变为五季,得以周而复始轮转: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仔细琢磨,蛮有道理。暑夏,属火的夏脾气大,属金的秋,只好暂时蛰伏于土,伺机再动。
诗人说:三伏金藏暑正隆,火云万里日轮红。就这意思!想起吼吼叫打铁的嵇康,和气哼哼溜走的钟会。嵇康属火,钟会属金。火克金,但金生水,水克火。所以,当钟会在司马家混得风生水起后,对嵇康这个曾让自己脸红“怠走”的偶像,下起手来没有任何手软。
人生在五行中,活在三界内。五行的相生相克、自然循环,人也难以逃过。
这与狗有何关系呢?李斯临死前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兔死狗烹而已。但这与伏又有何关系呢?章太炎说,三伏的伏,原本的字是疈(pì),就是剖开作祭品的动物。所以,炎蒸三伏,就是指在夏天杀狗以祭祀……
读书遣暑夏,乐而忘伏热。合上书,杜甫的诗蝉鸣般响起: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