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闲议古代女子化妆 - 孙荔

闲议古代女子化妆 - 孙荔

来源:作者投稿  | 发布时间:2016/10/25

闲议古代女子化妆

                       
化妆,古已由之,古今女子爱美之心,没有多大差别。古代女性,都会在脸上画花以作装饰,自隋、唐,妇女化妆次序大致是: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

花钿,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又称花子、面花、贴花。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到宋朝时,梅花妆仍在流行,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

口红,涂在嘴唇上,让唇色鲜艳明亮,给人以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古时称口红为口脂、唇脂。从《唐书百官志》中可以看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红,可见口红在化妆品中珍贵的地位,和喜爱的程度。自古人们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傅粉,傅粉即在脸上搽粉,古代女性很早就搽粉了,延续到当下,傅粉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

画眉,画眉是古今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就是说把眉毛画得像远山一样秀丽。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

胭脂,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等。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古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额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起源于南北朝,如今已不再用。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唐朝额黄盛行时,李商隐在诗中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可见当时妇女喜爱额黄的情景。(1030字)



闲议古代女子化妆
               

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看看你的眉,你的眉毛细又长,原来你是化了妆。

化妆,古已由之,古今女子爱美之心,没有多大差别。古代女性,都会在脸上画花以作装饰,自隋、唐,妇女化妆次序大致是: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

花钿,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又称花子、面花、贴花。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到宋朝时,梅花妆仍在流行,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美妙新颖。

口红,涂在嘴唇上,让唇色鲜艳明亮,给人以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古时称口红为口脂、唇脂。从《唐书百官志》中可以看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红,可见口红在化妆品中珍贵的地位,和喜爱的程度。自古人们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傅粉,傅粉即在脸上搽粉,古代女性很早就搽粉了,延续到当下,傅粉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

画眉,画眉是古今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就是说把眉毛画得像远山一样秀丽。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

胭脂,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等。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古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红楼梦》四十四回中,有一段关于胭脂的描写。这种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上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足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然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现代化妆已不再使用,据说这种妆饰与南北朝时佛教流行有关。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诗中记录了当时妇女喜爱额黄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