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陈青延
发布时间:2021/2/20 | 来源:作者投稿 |
年少的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家乡湘北的农村,每年春节的到来,年味的出现,除了父老乡亲腌制腊鱼腊肉、打糍粑、酿甜酒之外,过年气氛的浓烈起来,还少不了一些至今难以忘却的风俗。
除夕夜晚烧旺火
在我年少的记忆中,每年春节即将到来之前的几个月,父母都要和村里的乡亲们一样,到村里的荒坪废地与田野的渠道旁,挖回一些树蔸,砍回一些的树枝,劈开,放在门前的禾场上,趁冬日里难得的几个大太阳,晒干,然后运到杂屋里,空架,码成一堆一堆的,打开门窗,让风吹拂。
每年大年三十的夜晚,我们一家人吃过年夜饭,父母就把杂屋空架的干柴,抱到堂屋里,生起一堆旺火,把我们兄弟姊妹叫到火堆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烤火,一边吃零食,驱邪祈福,这就是我们家乡人俗称的: 守岁。
在守岁时,我们一家人吃的零食中,少不了一种食物,那就是自家房屋后栽种的荸荠。荸荠在家乡的父老乡亲的心目中,认为是一种吉祥的食品,紫红色的荸荠皮,不但具有杀菌与抑菌的作用,相传人们吃了它,在新的一年里,会大吉大利,红红火火。
当然,一家人围坐在火堆边烤火、守岁,火堆烧得越旺越好,象征着来年一家人更加兴旺发达。在边守岁添柴的过程中,那时好奇好动的我,拿着火钳,不停地将添上旺火中的柴火拨来拨去。这样一来,火堆中的火苗就会越来越小。这时,在一边的父亲一准会说“人搬穷,火搬熄。”
父亲告诫我们娃娃说:“火要空心,人要聪明。”父亲的意思是教育我们,办任何事情,要抓住要点与关键,坚持下去,不要折腾来折腾去,像烧火一样,只要抓住要点,将火心掏空,火堆就会一直烧得旺烈起来。
欢欢喜喜写春联
在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农村,每年的春节一到,父老乡亲就有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家家户户希望大门边贴上春联,在新的一年里,家里能够财运亨通,五谷丰登。
那时节,每年写春联的墨汁,大都是用砚台磨出来的。没有砚台的农家,也会到人到村里的代销店去买回来一种小瓶装的臭墨汁,写春联。写春联的红纸条,全都是家里省吃俭用的钱,从村部代销店买回来的大红纸,裁成一条条的,写成春联的。家庭经济状况好一点的农家,为了使春联美观亮眼一点,就会买回腊光红纸写春联。
我父亲早年读过私塾,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在村子里,他算得I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了。每年春节来临,父亲除了给自家写上一幅对仗工整,既押韵,又富有新意的春联外,还不时地被乡亲们请上门去,帮他们写春联。
父亲每请到一户农家去写春联,我都成了他的跟屁虫,尾随他而去,帮助他拿着砚台磨墨汁。父亲写春联前,裁红纸有着高超娴熟的技术,一般不用剪刀,只要折叠好红纸,用手裁出来的红纸条,比剪刀和小刀裁出来的红纸条还要整齐对称。
可以说,每逢春节,我家乡农村的父老乡亲们,期盼在春节的门窗上,贴上春联表达一家人的美好愿望,给家里带来好运连连。这样一来,父亲被人请去写春联,写出的对子,不但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还都要表达出每户农家新年的美好愿望。
鸿雁传书贺年片
岁月匆匆如沙流,多少故事仍存留。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虽然物质极度匮乏,但人们的精神还不贫瘠。那时节,每逢春节到来,城市乡村,悄然流行起了一种亲朋戚友、同事同学与领导下属之间,互寄贺年片、贺年卡和年历的习俗。
清楚地记得,在我年少的时候,每当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之际,乡上邮局里、商店里和集贸市场上,到处都有人销售明信片、贺年卡和年历。那时节,部门单位与城乡居民也热衷于买这些贺年的文化用品,分别给一线工人、亲朋戚友、同事同学等,寄去新年的祝福。
实实在在地说,那时节的通信没有现在这样方便与快捷,乡邮员送报送信送贺年片,都是骑着绿色的自行车,沿着乡里的泥巴路,像蹦哒的青蚂蚱一样,将东西送到村部就完事了。乡亲们要拿到外面寄来的贺年片,也还要走几里泥巴村路,赶到村部,才能取回来这些新年的祝福。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年春节期间,我一位搬迁到外地居住的女同学,给我寄来了一份珍贵的油画年历,让邮递员送到村部以后,因一时无人通知我去取,到过了元宵节以后,我才得知取回。
不过,尽管那时节收到贺年片、贺年卡和年历,需要几经周折,但只要能够看到亲朋好友、同学战友和单位同事贺年的美好祝辞也是一种温馨的享受!
千家万户接龙灯
我是一个在农村出生的人。年少的时候,家乡农村每年在除夕过后,家家户户在正月初几的时间里,都有接龙灯的习俗。那时节,尽管农村还不富裕,但农人的精神不会空虚。他们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这段时间,都会组织起来,玩龙舞狮,娃娃们呢,也会耍着草把子龙,送新年的祝福。
村里的老人们常说: 中国人自古以来,以龙的传人自居,龙象征着吉祥福贵。每年除夕过后不出正月十五这段时间里,乡亲们家家户户都会接进龙灯玩耍,在大小房间、堂屋和灶屋里,让龙灯一路穿行经过,期望新年招财进宝,化解煞气,迎神旺家。于是乎,每年的元宵节以前,我的父母跟村里的乡亲们一样,不管是大人玩的布龙,还是娃娃玩的草把子龙,都要在门前的禾场上,虔诚地放上一挂鞭炮,把沿着居民线逐户玩耍的龙灯接进家里来。
可以说,那时节,走村串户玩龙灯的人,根本不图农家有什么回报,主要是为了增加春节的喜庆气氛。玩龙灯的队伍,被接进农户家后,每家每户只要打发一个象征着他们一起发财的小红包或几包“红桔”牌香烟,他们就会毫不保留地在每户农家,把玩龙灯的花样全部表现出来,展示在乡亲们的面前。
在我家乡的农村,玩龙灯有一个规矩,正月初几的时间进入农家玩过的龙灯队伍,正月十五这一天,必须再进入农家玩一次,也就是村里老人说的: 元宵节进行圆灯。农人们认为,只有通过圆灯,才更能够给千家万户带来风调雨顺,吉祥幸福,万事如意的好运。
那时节,娃娃们玩龙灯也是如此。小时候的我,每年过春节,都会和伙伴们一道,学着大人的样子,举着草把子扎的龙,敲着一面铜罗,走村入户,送祝福,耍龙灯。农家把一个小红包吊在门楣上,娃儿们也会玩着花样,将小红包取下来,希望东家的红包给自己带来一种美好的运势与聪明的才智。
打开大门迎财神
在我年少的印象中,那时家乡的农村里,每年的正月初五是一个迎财神的日子,各家各户除置办一桌酒席,接财神入堂之外,还要敞开大门,迎接村里送财神爷画贴上门的每一位孩子。
那时节,儿时的我,每逢正月初五这一天,父母都会叫我带上先一天,从街上买回来的一叠财神爷画贴,登门上户,给村里的乡亲们拜年,送财神爷,以加深与乡邻之间的感情,获得乡邻们回赠过来的一些“大吉大利”的小包封。
老实说,在过去的那种年代,我家乡的农村,广泛流行一种迎财神的习俗,反映了当时父老乡亲普遍希望通过辞旧迎新,送走旧年的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心理。
大凡那时节到过我家乡农村的人,都会感觉到,我家乡的父老乡亲,不但有一种传统浓烈的过年习俗,还有一种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
就说每年正月初五迎财神的日子吧,村里的娃娃们进入千家万户送“财神爷”画贴,每家每户除打发给娃儿们“大吉大利”的小红包外,还会将家中盘子里的红薯片、炒蚕豆、炒花生和荸荠,一个劲地往娃崽们的口袋里塞。那时节,我是一个嘴馋的孩子,每逢正月初五,即使父母亲不喊我去送财神画贴,我也会主动上门去给乡亲们送财神画贴。因为那时节,我每次进入乡邻们的家里,都会吃到甜酒、扯浆坨子和荷包蛋等,出门时,口袋里的零食还会被东家塞得拍满的呢。
时光易逝琉璃碎,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儿时的年味已经离我渐行渐远,往昔过年烧旺火、寄贺年片、接龙灯等祝福新年的风俗,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每年的春节,我回到老家,发现家乡的乡亲们树立起了一种新的风尚,春节过得既文明简洁,又更有品位,还给了天空一片蔚蓝,大地一片清新,村庄一片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