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祭灶—— 戚思翠

祭灶—— 戚思翠

发布时间:2021/2/2  | 来源:作者投稿

 入学前,不懂何谓“祭灶”,以为“祭灶”跟公鸡打鸣、母亲煮饭有关,故幼年的我,一直认为“祭灶”=“鸡叫”。读书后,想起此事,就忍俊不禁。

      祭灶,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西汉礼学家戴德等编著的《礼记·月令》中记载: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腊先祖五祀。”“五祀”:门、户、中溜、灶、行也。最早的灶神,有炎帝、祝融。《礼记》说是火神祝融: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汉代后,记述祭灶诗文亦出现很多。

 而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词》更是详记备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全诗用写实之手法,栩栩如生地勾勒一幅浓墨重彩、情趣盎然的祭灶的风俗图,古风民俗扑面而来。

祭灶分送灶、接灶。古时,祭灶不分贵贱,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王老爷都是毕恭毕敬的。故民间有“官三民四船家五”之说法,即官绅权贵腊月二十三、平民百姓腊月二十四,水上船民二十五举行祭灶活动。所以,老家苏北盐城,腊月二十四送灶,大年三十接灶。送灶后,年味就浓了,“规矩”也多了起来。

犹记儿时,我家祭灶颇有趣。那年代穷,衣食全忧,但到过年,仿佛家家都有钱了,送灶饭也不放麦糁了。只见父亲像玩杂技似的,娴熟地将小碗里的白米饭往空中一抛,米饭便翻了个跟头,不偏不倚地落回小碗里,变成圆溜溜滑滴滴的,上面外加两块粉白见方的豆腐。父亲慎重地将小碗放到灶台顶端,然后站在厨屋门口面向东南,双手作揖,低声念叨着,说的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话语。等接灶时,那小碗里的饭与豆腐,早落满灰尘,黑不溜秋,倒进河里喂鱼了。当时我们对父亲的浪费大惑不解,这大冷天饭与豆腐都没馊呢。母亲私下告诉我们这就叫送灶,就是送灶王爷上天说好话

  大年除夕晚上接灶,就是把灶王爷请回家。只见父亲在土灶头上端重新贴上了一张灶王爷画像,两边还贴上新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再次在灶前燃纸、烧香、点烛、放鞭、磕头,希望灶王爷在明年保佑我们全家人平安、发财。记得每年送灶前,母亲都会找出家里所有杂七杂八、黑不溜秋的破筷子,放进储笼里,说这样上天知道我家人口多,会给我家更多恩赐。但后来我们依然吃不饱、穿不暖。

 关于祭灶,民间还有一个传说:灶王爷是玉帝的女婿。说是有一年,玉帝小女儿随母亲王母娘娘到人间视察民情,见到人间很多恩爱夫妻,心生艳羡。后来,她竟看上了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小伙子,于是决定留在凡间和小伙子一起生活。玉帝知道后十分恼火,把小女儿贬下凡间,不许再回天庭。王母娘娘心疼女儿,百般求情,玉帝才勉强答应给那个烧火的穷小子一个灶王的职位。从此,人们就称那个“穷烧火的”为灶王爷,而玉帝的小女儿就是灶王奶奶了。尽管是传说,但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民间故事。

 儿时无知,不知灶神的来历,也不懂得火的神圣。甚至对父母祭灶所做的一切鄙夷,觉得他们在搞迷信活动。那时只盼快快祭灶后不但可以大快朵颐,也由此拉开了一年中最快乐无忧的日子,吃饱喝足,好吃好玩。其实,民间的诸多传统习俗,更多关乎人的修身、处世的态度,这好比植物总是争着向阳生长一样,成了某种自觉,这种乐观的心态,让人达观地看待人生世事,对生活心存敬畏。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尤其在城市,人们似乎忘记了灶王爷这位“大神”,更不会去祭灶。然而,在我们心中一直珍藏着祭灶风俗,和对“火神”的无比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