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地摊往事—— 和智楣

地摊往事—— 和智楣

发布时间:2020/8/17  | 来源:作者投稿

      下班回家的路上,迎面遇到两个初中生,边走边高声谈笑着说,近来小城夜里的生态走廊,地摊生意异常红火,每次去逛都恨不得自己也摆个地摊赚点零花钱。

出于好奇,吃完晚饭后约上家人,我就来到了生态走廊。果然,黄昏时分,沿江而建的生态走廊上,江风习习,人头涌动,热闹非凡。杂货摊、水果摊、鲜花摊,卖衣服的、卖炸薯条的、甚至还有售楼的,等等,一片嘈杂喧闹。我混在人群中边走边看,仿佛走进另一个世界。几天没来,没曾想,原本只是人们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生态走廊,如今竟陡然增添了一股袅袅绕绕的烟火气息。

小城不大,除了集市,鲜少有集中的地摊夜市。印象中,还是二十多年前,我离开小城到长沙上大学时,才在学校周围的夜市里看到过这样热闹的地摊。记得当时,我和同学常会在周末的晚上,相约到夜市的地摊闲逛,买点生活学习用品或者水果小吃,夏天的陕西凉皮,冬天的烤红薯,湖南本地特有的麻辣串,都是我们最喜爱的美食。大二那年暑假,在春城昆明上学的弟弟到长沙看望我,被酷热的天气折磨得几乎中暑时,就是夜市里的那碗陕西凉皮,让他重新找回了早已支离破碎的食欲。

工作以后,每次到外地出差,我总会去宾馆附近的当地夜市逛逛,感受一下各地不同风情的地摊气息。家里客厅里摆放着的贝壳饰品,几个挂在门后的大理白族特色收纳布袋,还有衣柜里珍藏着的三两条颜色艳丽的丝绸围巾,都是我在各地夜市地摊上淘到的最美收获。

作为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经济,地摊一直生存于每个城市的街巷中。只是近几年,因为利益冲突以及难以管理,使得地摊一度处于城市的边缘。随着今年的政策开放,地摊经济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热闹登场。于是这个夏天,这股专属于地摊的鲜活生命力,便像夏日长长的晚风般,席卷了我所生活的小城。

想到几天前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的一条信息,一个农村青年小伙独自离开家乡进城闯荡,为维持生机,摆地摊卖起了家乡的烙大饼,结果一干就是十几年,最后成功创业。朋友留言:“摆地摊以往都被认为是上不了台面的行当,但是社会并不全是阳春白雪,没有经济能力和基础的人们,也可以依靠自己的手艺和努力,维持生活,追求梦想。”

的确,街巷里多点“烟熏火燎”,地摊上多点消费人气,小商小贩多些生存空间,城市里多点百姓笑脸,这样的城市才会有喧嚣和热闹,也才更有温度和信心。

离开生态走廊时,夜幕已降。熙熙攘攘的夜市地摊上,人声依旧鼎沸,处处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气息,冒着希望的热气。

夜未央,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