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不料先生先离去 - 江筱非

不料先生先离去 - 江筱非

来源:作者投稿  | 发布时间:2016/9/19


合肥文迪工作坊王方霞老师于2016年9月17日下午17时发了一条微信消息:我们尊敬的王开玉先生因病不幸离世。

消息发出后,大家顿时惊呆了,7月20日在合肥王先生的新书发布会上,我们还和他亲密交谈和合影,他的身体状况还很好,没听说他有什么疾病。他一边给我们签名赠书,一边和我们聊天,介绍他的创作经历和创作体会。王方霞老师的消息让我们不敢相信,纷纷打听王开玉先生到底遇到什么事情。
原来是前一天的下午,王先生在自己的工作室整理稿件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次日下午离世的,确定消息属实,大家都很沉痛。
认识王开玉先生,是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那是个炎热的夏天,在文迪工作坊一间不大的工作室中坐着30多人,有报社记者,有报刊编辑,还有安大教授,有学者,还有王老师的学生……工作室中间摆了四张条桌,桌与桌中间用木板搭桥,铺上台布就成了办公桌,两边的通道很窄,大家坐下来后,就不能互相串动进出了,王老师和他的学生坐在最里边。他穿的是一件白色的T恤衫,戴了一顶灰色的鸭舌帽,旅游家常戴的那种,算作遮阳帽,其实也遮不了太阳,从他的着装看,王先生是个爱出行的人。
屋子很热,整个工作坊只有一台空调,使用功率小而空间大,听王先生讲课,大家并没有因为热而叫苦叫累,都安安静静地听,认认真真地做着笔记。
我参加过一些作者的新书发布会,像王先生这样简朴的形式还是首次,会议没有官方参与,参会嘉宾都是自发来的,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之下,大家都没有压抑感,畅所欲言,对每一个发言者的话,王先生都很谦虚地做点评,王先生很健谈,什么都在行,各方面的知识都熟悉了解。在参会人员中,我是唯一来自于农村,又是个普通的作者,王先生并没有忽略,也让我对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谈谈看法,甚至于对我的话,他还格外赏识。原来王先生最关注最底层的声音,早在十年前他就创作和编著《不一样的童年》,首次把农村问题摆到社会的顶点,重视农村孩子成长,关注农村孩子成才,得到全社会的认同。
在王先生的新书发布会上,我事先没有准备要发言,但他要求每个人都要谈谈看法,我谈得乱,说得也不好,他一样很和气地对待。他要求写作者一定要深入生活,不要怕吃苦、怕麻烦,要实地考察,了解情况,了解生活,他还讲述了很多他下乡考察的艰苦事例。
在王先生的眼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做任何事情每个人的共同参与权也是平等的,他说他接下来就要编著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的书,也向我们发出邀请,希望一起为这本书撰稿,共同参与关注老人的话题。王先生说:等到书出版后,还邀请你们这些人,还在这间屋子里主办发布会。王老师的安排,我是不敢怠慢的。不想还不到两个月时间,先生就走了,留给我们的是莫大的遗憾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