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中年的迷失 —— 文/靳小倡

中年的迷失 —— 文/靳小倡

发布时间:2020/4/20  | 来源:作者投稿

     “当人生的中途,我迷失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之中。”但丁在《神曲》的开篇中如是说。众多研究者一致认为,但丁把35岁当成人生的一半。

这正是我即将到达的年纪,感触颇深。关于中年,人们已经写过太多,唯独但丁谈到了中年的迷失。

中年是正午,是巅峰,我们深刻地看清了自己身上的裂缝。在此之前,另一半的生命对我们隐藏着。我们原以为自己是一条河,由源泉出发,一直向前流淌,终极是大海,一个抽象的归宿;现在我们明白,这是沙漠中的一条河,丧失成为生活的主题,所谓流淌不过是无休无止的流失,弄不明白自己是在展开还是将要收场。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全景,它的阴阳两极。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这之间,便是“天凉好个秋”的无奈。歌德说:“人到中年还试图实现青年时代的希望和心愿,那一定是在骗自己。”青年时代激越的三观已是千疮百孔,是该修订的时候了。

中年的迷失是清醒的迷失。莎士比亚说人一生要扮演七个角色,中年是法官,“胖胖圆圆的肚子里塞满了阉鸡,凛然的眼光,整洁的胡须,满嘴是格言和老生常谈。”一副功成名就的模样,他们是社会的脊柱,是丈夫和父亲,所以必须成为道德家。其实他们是脆弱的一群,刚刚意识到一生的失败,手刃少年时代的梦想。至于未来,需要勇气和时间去构筑,而他们所缺少的,恰恰是这二者。这样看来,中年只是宿命。

然而我们不肯如此轻易放弃,虽然施耐庵说:“人过三十未娶,不应再娶;四十未仕,不应该再仕。”颇有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愤慨,可是人生毕竟比娶和仕广大得多。所谓迷失,无非是重新定位而已。

西洋谚语称人生四十才开始,这是迷失之后的觉醒。还有一半的路要走,没有放弃的理由,所需的只是给生活赋予一种新的涵义。我们说每个人都有两次生活,一次凭勇气,另一次凭智慧。

我现在处于这迷失的年龄,已经判定自己志大才疏,一事无成,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目标。我想不必着急,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相信智慧会教会我另一种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