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口罩“神器”——范云阁

口罩“神器”——范云阁

发布时间:2020/4/1  | 来源:作者投稿

      口罩,这个很普通的商品,一夜之间成为最高频的词汇。作为防控新冠肺炎的必须品而“一罩难求”。

  口罩虽小,其由来和作用且不可低估。史料记载,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我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是最原始的口罩。如今,口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阻挡的也不再只是粉尘或口气,而被用于阻挡病菌。

  1910年,“鼠疫”大爆发,伍连德发明的“伍氏口罩”,有效遏制了“鼠疫”的传播途径2003年,一场“非典”使口罩达到了鼎盛;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让口罩供不应求;连续雾霾天气,口罩便成为了抢手货;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使口罩成为防控病毒的“神器”,视为“盾牌”,再度受宠。

  大疫当前,如何做好疫情防控?84岁高龄钟南山院士告诉全国人民,正确佩戴医用口罩能够有效阻挡本次肆虐的病毒,人们确信无疑。腊月二十八,我赶紧到家附近药店买口罩,柜台里堆着一大摞,10片一包,每包6元。“服务员给我开一包口罩。”说完犹豫一下,想再买几包。便问店长:“以后口罩能不能断货?”“多的是,随时都有。”回答肯定,我便信以为真。第二天,我想家人口多,还是再买几包吧。进门一看,柜台空空。店长解释道:“昨天,一人一二十包的买,现在全市都没货了!”一夜之间口罩变为最热名词,也成为网络热搜,真后悔当时没多买几包。后来找熟人,总算又买到了3包,分给家人节省着用吧。

  过去,在人们心目中只有医护人员、或有病的人才戴口罩,是一些老年人的思维定式。邻居家的张大嫂就没有戴口罩的习惯,孩子怎么劝也不往心里去。出门遛弯,看见几个老闺蜜也没戴口罩,回来更是振振有词了。“这次冠状病毒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的,你若感染了,再传染给家人怎么办?”一家人都在劝她,还让孙女做监督员,后来听说还真管用了。

  一天,我去广场晨练,看见两位老同没戴口罩,我及时向他们讲清非常时期,小口罩的大作用的道理。一位老哥儿半开玩笑的说,“孩子说我有老顽固,太自私,不戴口罩是不为家人着想。”几个人都赞成孩子说的对。第二天再见到就“全副武装”了。还有一位戴了几天口罩,又不戴了,说是走路喘不过气来:“老伴儿和我戗戗半天,楞没戴,你说这能有啥事儿?”一脸的无所谓。随着疫情的发展,政府管控力度的不断加大,这些老同志都宅在家里了,偶尔出来一次,也很少见到。微信群变成了交流的平台:“再出门可得戴口罩了,保护自己就是保护他人,宅在小家也是为了大家,更是听党话为国家。”我即兴赋诗一首:“出门戴口罩,不可忘记掉;保暖防病毒,安全又可靠。”群友纷纷点赞。

  疫情防控前线,医用物资短缺。各商客、名流、百姓、邻邦献物捐资(口罩)驰援武汉。对于百姓来说,口罩已是多日无处可寻。既要做好防疫,又不与前线争口罩,不给国家添麻烦,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一种担当。口罩不足,待在家里不出门、少出门,节约一些;邻里亲朋互通有无,互助一些;听专家意见,在空旷无人的地方可不戴口罩,省下一些。市爱心志愿者奉献爱心,一次采购医用3500个口罩,无私援助社区居民。我家对用过的口罩,用紫外线灯灭菌,得到医生的认可,延长了使用次数和时间。

  随着国家对医用物资生产力度的逐步加大,在确保疫情防控前线需要外,口罩在家乡药店也陆续上市,供求矛盾逐步得以缓解。进入3月份以来,全国疫情防控出现了拐点,我家居住地,被确定为低风险县(市),并有序放开了交通管制、商业经营和人们出行,所见门市都张贴着“请戴口罩入内”,公交车门上也贴着 “请戴口罩乘车”醒目大字。低风险,不等于零风险,人们对疫情防控仍然不麻痹、不松懈。数十日空巷,车人渐多,无论行走大街小巷、乘坐公交,还是商场购物,上到老者,下至儿童,佩戴口罩是自卫的首选,也成为街头从未有过的靓丽风景线。如今未戴口罩出行者,却遭到人们的议论、冷眼或避行,用“口罩王国”来形容当下,并不为过。

  口罩“神器”,为抗击新冠肺炎发挥了神奇作用,为夺取夺取这场阻击战全胜所立下的战功,也将被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