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阄——黄志专
发布时间:2020/3/31 | 来源:作者投稿 |
如果将抓阄推及到每个人身上,应该是从周岁开始。民间习俗,宝宝周岁生日,其父母一般都会摆些诸如书、尺、笔、算盘或计算器、字典、笛子等物品让周岁的宝宝去抓,以预测孩子日后的前程。
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丰富,相信很多人有过抓阄的亲身经历。即便没有,也曾闻说,皆不陌生。如果,要侃谈“抓阄”,或许就是故事一箩筐,任尔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故此,我就斗胆地抖落一下“抓阄”的小事吧!
其实,“抓阄”这种形式古已有之。根据了解,古人在分猎物时觉得怎么分,都不公平,便决定将树叶或者贝壳收集一堆,然后抽阄,决定猎物的分配方法。这个在原始社会就有存在。到了商朝的时候,有时在大事件面前卜问吉凶,也会有点抽签的东西。相传三国时期,孙权称帝不久,太子孙登病逝,孙权发愁其余各子结交权臣争夺嗣位。一个叫景养的平民献计:除了皇子,还要看皇孙们的品德才学。于是孙权择吉日,让皇孙们在一个盛满珠贝、象牙、犀角、翡翠、简册、绶带等物的盘子里随意抓取,只有孙和的儿子孙皓一手抓过竹简与绶带。孙权大喜,遂立孙和为太子。
穿过时光隧道,抓阄——从远古走来,绵延至今,其形式大同小异,只是承载的内容不尽相同,千差万别。但无论何种事情何种原因而抓阄,都是解决问题或事情的一种形式,最终结果都趋于一种让涉事双方都无话可说,心甘情愿地接受抓阄之后的结果,单留一声长叹或一脸嬉笑。
记得以前,一次单位下达献血名额指标,单位有三个人要去献血。一个小单位也就十五六个人,扣除五十五岁以上的三个人,就剩下十三个人符合献血条件。谁去呢?由于当时“献血”知识尚未普及,很多人认为献血有害健康,大多谈血色变,谁也不想去。领导做工作,是无济于事的,到最后,有人建议抓阄,谁抓到了谁去。这个建议,得到很多人的响应,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新近,闻说一座山城教师要进城任教也采用抓阄。当时,我一听是不相信的,因为抓阄趋于一种游戏,娱乐性占优势,一种政策的出台怎么能凭一次抓阄定输赢呢?不可能。但事实确系如传言一样,让人不可不信。
原来,事出有因。很长一段时间来,教育界实行“凡进必考”,想进城任教的老师,必须参加考试,按照所需名额,择优录取。结果山区优质师资力量一再流失,流向城区,造成城区与乡村教育资源严重失衡,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有人敏锐地看出了这种“凡进必考”所带来的弊端,便开始发声,建议废除。怎么废除?你看,城市生源数量一再膨胀,师资力量年年紧缺,需要补充。补充师资人员,就得考试,择优录取。不考,怎么行?要考,“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乡村教育优质师资人员又要流失,造成教育不均衡。这样,也不行?怎么办呢?最后,还是采用抓阄的办法,规定一条线,符合条件的,又想进城任教的,可以报个名,然后抽签,谁抽到了,谁进城。这办法是好的,乡村的优秀师资才不会一一流失。看来,就这个“抓阄”,是很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现实意义,还体现在一次听课的发言上。最近,参加一个“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磨活动。按照往常做法,听课之后的点评一般由各年段段长或教研组长发言或由段长指定一位教师发言。这种做法看似严密,实则存有漏洞。要发言的,就得认真听讲,深入思考,以便等下研评时说个丁卯丑。不用发言的,有时是可以偷懒的,注意力一般不用那么凝神那么集中。为了让大家都能积极认真听讲,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上课之前,领导就来个“安民告示”:等下评课,谁来发言,以抓阄的形式来决定。这么一来,机会均等,大家无话可说。正正的“抓阄”,满满的“促进”,而且充满人文的“乐趣”,不啻是一种灵活机动的现实版的工作策略,这种策略,其实质就是一种智慧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我们何不为智慧而夸赞呢?
但是,抓阄,在缺少第三只眼睛的情况下,有时也是有猫腻的。记得儿童时代,我就听说一个关于抓阄的故事。有一次,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吃饭。为了捉弄取乐某个人,其中几个比较要好的“精灵人”撮合在一块,私底下约定,然后由一个人做“签”,纸片上都写个“洗”字。然后,一致尊请某某人先“捡签”即抓阄,结果一抓就抓到要洗碗的签。这时,这些“精灵人”,便会一起起哄,一本正经地说:既然有人抽到了,其他的,就不用抽了。抽到的人少了一个心眼,丝毫没有怀疑人家会用如此卑鄙的手段从中作假。直到后来戳穿事情真相之后,挽救已经来不及了,洗碗之事也就做完了。
唉,“吃一堑,长一智”啊!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旦抓阄,应该必存个心眼,结果都要亮个底牌,以验明“正身”,保证“抓阄”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