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做父亲的“心理师”—— 文/杨丛

做父亲的“心理师”—— 文/杨丛

来源:作者投稿  | 发布时间:2019/8/31

      父亲今年70,每天打旋儿般出门转一圈,便宅在家里看电视,练书法。表面看去,他“不亦乐乎”,但时间一久我才发觉,其实父亲心里很“堵”,再不疏导要出问题。

 一天早上,我见父亲起床后不说话。一问得知,原来他耳鸣的老毛病加重了。于是,我急忙带他到省城医治,但没有任何改善。医生也摊了底:“你父亲年纪大,又错过治疗黄金期,只能戴助听器了。”没想到,父亲从此像被抛入另一个世界,每天郁闷不已,有时又焦虑地到处寻医问药。

 见此,我心疼地安慰道:“人体就像一台车子,过了保质期,什么问题都会出现。您看身边那些耳聋耳鸣的人,不也过得平静而快乐吗?再说,和那些患癌的人相比,您这算什么病?不要光往窄路想!”反复劝慰之下,父亲渐渐接受了现实,安详又回到脸上。

 后来,父亲又上了“火”,因为上小学的侄子成儿成绩差。为此,一见侄子前来看望,父亲一会儿艰苦奋斗教育,一会儿监督背书,一会儿进行写作指导,可忙活好多天,侄子还是木鱼脑袋不开窍,成绩也毫无起色。

 父亲不由抱怨起来:“成绩这样差,以后到哪找工作?”我急忙开导道:“这样一个好时代,你还担心他饿肚子!”接着,讲起学习成绩与天赋、勤奋的关系,讲起侄子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讲起各类潜能的前景……父亲听了终于放下不安:“想想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凭着咱成儿的优势,将来发展不落人!”

 半年来,我就像个家庭“心理师”,密切关注着父亲的心态起伏,有时给他讲些身体衰老的规律,有时提醒他晚年“放下”的明智,有时教给他寻找快乐的“活法”,有时指出家庭发展的前景……现在,父亲没了之前的忧郁、焦虑,时常能听到他与家人拉拉家常,说说笑话。

 不久前,父亲的老同事前来看望他,见他满脸红光、神色和悦,不由称赞他养生有道。父亲得意之余,指着我夸赞道:“我能调整到这般地步,多亏了儿子的开导啊!”那一刻,我不由感慨不已。

 人到晚年,难免会心事纠结,难以释怀。作为子女,一定要做有心人,及时为父母解开心结,搬去心中的“堵”,那么,他们的晚年生活才会轻松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