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 吕世申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 吕世申

来源:作者投稿  | 发布时间:2019/8/30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记事,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些年,我们全家老少三代人基本上是过着“吃不饱”的穷苦、心酸的日子。

特别是1959年到1961年这“三年自然灾害”即“三年困难时期”,“吃饭”的问题,简直是雪上加冰,更加严重!

我家8口人,父亲是生产队的壮劳动力、整劳动力,奶奶、妈妈做家务,姐姐学开拖拉机,哥哥、我、弟弟、妹妹读书。每天吃粮靠生产队为每人发放3两带土粒的瘪高粱。读中学的哥哥和我,每天下午第二节课结束,就跟班主任老师请假回来——步行10里路,先到生产队领高粱,然后到碾坊排号、抱碾杆把瘪高梁碾碎了送回家。我再到三里远的地里,去接挖苣麻菜的奶奶。

我挑回来两筐苣麻菜,交给妈妈,然后在院子的锅里煮。煮完后,重新刷锅,往锅里放半锅水。当水快开(沸腾)的时候,妈妈先是往锅里放几把高粱面子,眼看往锅里放又绿又苦的苣麻菜的时候,两岁的妹妹抱着妈妈的大腿哭喊:“妈呀!我要喝米汤!喝米汤啊!不要苦苦菜嘛!”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令我撕心裂肺!

到了“‘秋分’不生田”的季节和往后,连这特别苦的苣麻菜也没处挖了。我家和别人家一样,就扒村边榆树的第二层皮。热锅烘干,磨碎了,掺和苣荬菜吃。

因为没有粮食吃,挨饿,耽误了妹妹长个儿。那“三年自然灾害”即“三年困难时期”,眼看把我家的人饿死啦!就在这“三年”中,我姥姥因挨饿患病,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第二年的金色秋季,即197910月下旬的一天。我们单位县社,即黑龙江省绥化地区明水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和其他部门一样,为职工搞福利,每户分得一麻袋平价大米。当打开扎麻袋的口袋绳,看着这白净净、滑溜溜的大米的时候,7岁的大儿子和6岁的二儿子,高兴的直蹦高高。他俩不约而同的冲妈妈说:“光做大米饭,不熬菜就行啊!”

改革开放后,农民种什么,自己说了算;贩运户只要有工商部门的一张证明,祖国东、西、南、北、中的粮食,都能够随便运销了;粮食充足了,地方粮票和全国通用粮票都取消了。无论城市,无论农村,无论市场或超市,粮食品种齐全:大米、白面、挂面、手擀面、小米、小黄米、大黄米、黄米面、江米、黑米、玉米面、荞麦面,冻黏豆包、冻饺子、冻春卷,应有尽有;黄豆、绿豆、黑豆、芸豆,一应俱全。

改革开放头两年,我家每周可以吃一顿饺子。如今,工资涨了,退休费涨了,手头宽裕了,想哪天吃饺子、那顿吃饺子,咱就吃!

无论农历、阳历各个节;还是谁过生日;或是来客,一律下饭店。不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而且我们全家人都十分注重讲营养、重健康!

我家还努力做到早晨“皇帝餐”,中午“平民餐”,晚上“叫花子餐”。

同时,我家更注意做到:食品“三不用、三用”。就是,过期、腐烂、发霉、变质食品不用;含黄曲霉素的食品不用;转基因食品不用;我们用的是新鲜的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非转基因食品。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这是我家和全中国人民生活质的飞跃啊!

从此,证明了:毛主席让我们站起来了,邓主席让我们富起来了……习主席让我们强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