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电筒光影 —— 林建致
来源:作者投稿 | 发布时间:2019/1/7 |
实话实说,小时候,电能供应不足,电灯曾一个晚上只能亮一个钟头左右。蜡烛和手电筒大有作为,频繁与大众密切接触。那时候,居住基本比较紧张,基本是大厝祖屋,没有一幢幢楼房,也没有装修上档次的套房,连地面都是泥土质地,生活水平极其一般,与现在相比,简直就是苦不堪言,极其凄惨和无奈。
在家里,由于普遍性贫苦,电灯没能照常点亮,于是,某一个人手拿手电筒,另一个人进行清洗碗筷的镜头经常出现。虽说麻烦,不能简单化,不能省心和省事,却觉得人与人呆在一起,仍旧有一股温暖感悄悄萌生,有一种温馨感慢慢地荡漾在心底。
如果坐在门口埕,坐在椅子上吹风,闲话东南西北,说一说东加长西家短,眼里就常会见到手电筒的光影,在夜空下闪烁,飘忽不定,委实是一种屡见不鲜的场面。而且,耳朵里常能闻到一些话语,飘进而来,实在正常不过,在冷清里有一些热闹劲头,在寂静里有一些生机,在无聊时有一些慰藉。夜里去拜访亲朋好友,或偶尔去看电影和看大戏,或去小店里购买小商品,在路上,蜡烛怕风会熄灭,并无法作为首选之物而派上用场。于是,手电筒必备,无可厚非地作为一盏盏心灯一样的出头之物,指引前行的方向,在路上照耀着许多人沿路蜿蜒而行。一般地,后面的人手持手电筒,照射在前面的人双脚周围,以顺利地前进,不因为黑暗耽搁路程。若有一群人,则就会有几把手电筒,在众人眼里闪动。因为常见,大伙习以为常;因为必要,大伙见怪不怪;因为普遍,大伙不用攀比。无数人心态不逼仄,也不会困窘,更不会羞涩。回家路上,依旧与手电筒伴随左右,不曾分离。
电灯没能亮起时,手电筒就在各处发光闪烁,势不可挡地扑入视野里。睡觉前,手电筒一定要放在枕头边,以备各种需求。比如,半夜一觉醒来,一些男人用手电筒适当处理一下,看好所在,喝一杯水,或去泡一杯茶,或抽一支香烟,然后去睡觉;比如,家庭主妇凌晨前需要掀开煤盖,熬煮大米粥。手电筒,虽非伴侣,但一样不可分离,关系紧密亲切,一旦需要,就抛头露面,大展身手,方便数不胜数的使用者,出现在各个家庭里。
小孩子醒来,常常内急,需要大小便,手电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满足窘迫的必要性。若大便,有一些人会在手电筒的帮助下,令小孩子去屋外解决问题。若是小便,一般会尿在床边的塑料桶里,传出一阵熟悉却略带尴尬的响声,伴随无法避免的冲天臭味,与如今相比,完全是天差地别,差距太大,难以适应。若讲给如今一些孩子听,恐怕未曾经历过的小小孩难以置信,无法理解。
有一些人在打黑夜的攻坚战,常常在半夜出去打游击,手电筒只能随身带上。或插在裤袋上,或放进衣兜里,或直接拿在手上。个别一些喜欢捞鱼者或电鱼者或偶尔偷食者,也可能使用手电筒作为帮手,帮助缠绕在头上的煤矿灯,一起收获光鲜的偏爱之物,趁半夜或第二天弄成美味佳肴,犒劳一下苍白无力和缺衣少食的年代,以美化生活,丰盛食品界无法实现的某一种空白。
手电筒,只要用上一段时间,电池就会变软,无法供应电源。手电筒灯光不再明亮,而会发黄变弱。于是电池就变为废品,一般被随手扔掉。但是,电池会造成污染,人生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请把电池回收处理,别随意丢进垃圾堆,避免造成铅镉等的危害,以便为更洁净更美好的环境使出一点绵薄之力,更环保,也更健康。电池彻底耗电后,就必须更换,重新换上新的一副。因需要开支,大伙偶有怨言,责怪几句纯属正常。
当然,如今手电筒种类更多,有大有小,花样百出,已能成为一个小世界。现在,手机上也安装上手电筒的功能,人性化地更好地为主人服务,为整个地球发光。手电筒,是一个个充满灵气一般的鬼精灵,活跃在精彩缤纷的生活舞台上,亮相在各个角落,照亮自己,赶走黑暗,射出一股股欣慰的缠绵,牺牲自己,实现方便、好用和耐用,主要在夜里作为主角,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