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老井(外一章) - 吴晓波
发布时间:2016/7/5 | 来源:作者投稿 |
故乡的老井(外一章)
离开故乡多年了,许多人和事在记忆的河流里逐渐走远,唯有故乡的老井,像是一根楔子,楔在我的心上,每个夜晚流淌得哗哗作响,浇灌我日益干涸的心田。
老井位于村的中心,百米见方,圆圆的井口生满斑驳的青苔,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演变。在村里,老井是块磁石,吸引着男女老少聚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芝麻粒般大小的事,很快传得沸沸扬扬。在老井,没有藏得住的秘密。
夏夜,老井把一轮弯月请进井里,用丝丝清凉筑起一座欢乐舞台。歌声,笑声,孩子的尖叫声……和着四周的蝉啼蛙鸣,弹奏着一曲乡村圆舞曲。曲难终,人难散,流连忘返,炎炎夏日变得良宵苦短,许多对小伙、姑娘在老井一世姻缘一线牵。
冬日,整个村庄裹着一层银色世界,老井吐着淡淡青烟,红日高照,气息氤氲,好一个玉宇琼台!闲下来的庄稼人,三五成群围在一起,谈些桑田麻事,又像是向老井汇报着一年的收成。老井枕着一缕暖阳,默默地听着,一言不发,听到高兴处,老井的泉眼洞开,叮咚,叮咚……舀一勺尝一尝,甘美清甜。
时光倥偬,光阴似箭,转眼村里家家都通了自来水,老井的魅力依然不减,有事没事,村里人照旧围着老井家长里短。老井和村里人一样,成为村中最长的一员。
看到老井,就是看到吉祥;守住老井,就是守住幸福。
故乡的老街
故乡的老街是一条喧闹的河。早晨的集市,买卖声、吆喝声、扁担的闪悠声漫过两边的街坊,河水流淌的有声有色。中午,河水缓缓退潮,老街抱着一米温暖的阳光打起了盹,一两只麻雀偶尔扑腾在屋檐,老街也不管,继续瞌睡着。傍晚,河水追着一轮残阳褪尽,老街搂着一缕清风,头枕着一轮明月静静地睡去。
老街的地面铺着大块大块的鹅卵石,高低不平,不紧不慢地细数着岁月。时间久了,石头也能根据脚步声,分辨出那个是赵裁缝,那个是张屠户了,老街就那么些人。
张屠户是老街的风云人物,逢年过节,他的手掌握着一街人菜盘子里的肥瘦,贫穷的年月,肥的好,能炼油,炼完油的油渣再炖上一锅冒着油的大白菜,吃得一家人满嘴流油。乡人称上一块大肥肉,连连道谢,张屠户洪钟般的笑声能穿过一条街。
赵裁缝是老街中部的布店老板兼裁缝,鼻梁上架着一幅眼镜,一袭长袍把他瘦长的身子拉得又细又长。手中的一把尺子、一把剪刀,咝咝啦啦,把花花绿绿的布裁剪的服服帖帖,小媳妇穿上,招来身后火辣辣的眼光。
周铜匠是老街上头开铜器店的,和他卖的铜壶一样,短短的,胖胖的,圆圆的,长年修修补补,敲敲打打,老街的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地过着。
终于有一天,老街有些不安,旁边的新街开市了,宽敞、明亮、洋气,一下子攫走了人们的心,人们打量老街的眼光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景仰着。附势的人们对直不打弯地走进新街,精心挑选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新潮的时装,丢给老街一个冰冷的身影。
张屠户的声音越来越小,再也不像原先那样张扬地笑着,逢上熟人,还搭讪着陪着笑脸。赵裁缝的尺子一如继往地量着岁月,只是越来越短。周铜匠的店关门了,少了些敲打,老街倒是宁静了不少。老街地面的石头还是那么忠诚,日复一日地陪着老街,像是搀扶着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缓慢地走进岁月记忆的深处。
离开故乡多年了,许多人和事在记忆的河流里逐渐走远,唯有故乡的老井,像是一根楔子,楔在我的心上,每个夜晚流淌得哗哗作响,浇灌我日益干涸的心田。
老井位于村的中心,百米见方,圆圆的井口生满斑驳的青苔,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演变。在村里,老井是块磁石,吸引着男女老少聚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芝麻粒般大小的事,很快传得沸沸扬扬。在老井,没有藏得住的秘密。
夏夜,老井把一轮弯月请进井里,用丝丝清凉筑起一座欢乐舞台。歌声,笑声,孩子的尖叫声……和着四周的蝉啼蛙鸣,弹奏着一曲乡村圆舞曲。曲难终,人难散,流连忘返,炎炎夏日变得良宵苦短,许多对小伙、姑娘在老井一世姻缘一线牵。
冬日,整个村庄裹着一层银色世界,老井吐着淡淡青烟,红日高照,气息氤氲,好一个玉宇琼台!闲下来的庄稼人,三五成群围在一起,谈些桑田麻事,又像是向老井汇报着一年的收成。老井枕着一缕暖阳,默默地听着,一言不发,听到高兴处,老井的泉眼洞开,叮咚,叮咚……舀一勺尝一尝,甘美清甜。
时光倥偬,光阴似箭,转眼村里家家都通了自来水,老井的魅力依然不减,有事没事,村里人照旧围着老井家长里短。老井和村里人一样,成为村中最长的一员。
看到老井,就是看到吉祥;守住老井,就是守住幸福。
故乡的老街
故乡的老街是一条喧闹的河。早晨的集市,买卖声、吆喝声、扁担的闪悠声漫过两边的街坊,河水流淌的有声有色。中午,河水缓缓退潮,老街抱着一米温暖的阳光打起了盹,一两只麻雀偶尔扑腾在屋檐,老街也不管,继续瞌睡着。傍晚,河水追着一轮残阳褪尽,老街搂着一缕清风,头枕着一轮明月静静地睡去。
老街的地面铺着大块大块的鹅卵石,高低不平,不紧不慢地细数着岁月。时间久了,石头也能根据脚步声,分辨出那个是赵裁缝,那个是张屠户了,老街就那么些人。
张屠户是老街的风云人物,逢年过节,他的手掌握着一街人菜盘子里的肥瘦,贫穷的年月,肥的好,能炼油,炼完油的油渣再炖上一锅冒着油的大白菜,吃得一家人满嘴流油。乡人称上一块大肥肉,连连道谢,张屠户洪钟般的笑声能穿过一条街。
赵裁缝是老街中部的布店老板兼裁缝,鼻梁上架着一幅眼镜,一袭长袍把他瘦长的身子拉得又细又长。手中的一把尺子、一把剪刀,咝咝啦啦,把花花绿绿的布裁剪的服服帖帖,小媳妇穿上,招来身后火辣辣的眼光。
周铜匠是老街上头开铜器店的,和他卖的铜壶一样,短短的,胖胖的,圆圆的,长年修修补补,敲敲打打,老街的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地过着。
终于有一天,老街有些不安,旁边的新街开市了,宽敞、明亮、洋气,一下子攫走了人们的心,人们打量老街的眼光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景仰着。附势的人们对直不打弯地走进新街,精心挑选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新潮的时装,丢给老街一个冰冷的身影。
张屠户的声音越来越小,再也不像原先那样张扬地笑着,逢上熟人,还搭讪着陪着笑脸。赵裁缝的尺子一如继往地量着岁月,只是越来越短。周铜匠的店关门了,少了些敲打,老街倒是宁静了不少。老街地面的石头还是那么忠诚,日复一日地陪着老街,像是搀扶着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缓慢地走进岁月记忆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