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一瓢月光伴长夜 ——读王小妮《月光》- 江泽涵

一瓢月光伴长夜 ——读王小妮《月光》- 江泽涵

发布时间:2016/6/23  | 来源:作者投稿

凭窗赏月,这是一件再平凡不过却又清雅怡人的趣事,但是恐怕没人比王小妮更为痴迷月亮的,她以诗作的形式吟唱了一部跨越十三年的月光曲。这本《月光》是王小妮从2003至2015年创作的93首月亮诗,一共分为十辑。王小妮是当代朦胧诗人的杰出代表,已出版《1966年》《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等多部作品,并在美国、台湾等形成了不俗的影响力,获得众多国际诗歌奖项。
《月光》的诗风别具一格,我用了一个成语:绵里藏针。诗歌从来不介意写日常,但是避免沦落为生活的会计账。王小妮拣择的题材不过是日常事件,每一个物象都孕育着诗意,于平实之中展现出了隐藏在背后的波澜起伏。诗中没有乌托邦式的宏大理念,也没有抒情式的追问,或许王小妮只是想表达个人对生活的感知,因此,在主题上并不晦涩,含蓄中藏尖锐。在语言艺术上,看似朴素、拙简,乃至口语化,实则明澈、沉实,充满了力量。
月亮的形态特征和光芒特质一月一轮回,月月年年都在重复,王小妮天生一颗敏锐、细腻的心,所以才能创作出角度如此之多的月光诗来,自然也依赖于她一贯严肃的态度,及对于技艺的不懈锤炼。然而,她也不是集中笔力写月光,而是分散在每一首诗中。阅读时经过提炼,才能体会到王小妮以一支素笔在无形中将月光绘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素描,意境深远,仅举一例:月亮像一只鹰眼,也像一只鹰嘴,无意之间在夜幕的顶端啄出了一个洞,于是天光泄露,王小妮却说成是“月亮意外地把它的光放下来”,落在身上便成了一袭素衣,当然你也可以伸手去接它,这俨然是一个平静中显素雅的世界。王小妮又浅浅一问:“在这黑夜里的,谁又不是孤身一人?”但孤身一人更便于享受月光倾泻在我们身上及周遭环境中的那种自然的流动。接着又是有力的一鞭:如果你不珍惜,“有月亮,却不发光”,时间一到,“月色自然就会像水一样退回天上的盘子”。
王小妮的诗句语言固然深邃含情,但是对于主旨地揭露也从不留情。王小妮在《天上的守财奴》中说:“风也过去,钱财也过去,有些磕碰声/只有碎银子散在人间”。其实,人们的生活只需一些碎银子便够了,无须像持宝人那样,要整夜整夜地清点财产,不管穷人富人都该早早地歇息去。落笔宛如蜻蜓点水,笔力之功却不逊于利刃。《月光白得很》伊始:“月亮在深夜照出了一切的骨头”,多么使人惊心的句子啊。王小妮借月光本身的清澈、明晰来隐喻对生命的洞彻,进而映射出人心本性,一切表层的和内在的都无处遮掩。“人间的琐碎皮毛/变成下坠的萤火虫”,所有鸡毛碎事都将归于尘土,不值计较。再看“城市是一具死去的骨架”,表达的是一种现代化的人文意识。
恕不继续分析。诗歌自古只可意会,不宜解说,否则只会破坏掉作者所苦心营造的美感,变得索然无味。读诗无需求懂,只要能在静谧中感受其中的美妙即可。
在深沉的夜晚,月华如水,赏读月光诗篇,能隐隐感到一种寒意,有时渗进皮骨,等掩卷之后,又发觉是温暖的。月光无垠,我只取一瓢以伴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