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四海文坛 > 五月粽香 - 熊仕喜

五月粽香 - 熊仕喜

发布时间:2016/6/2  | 来源:作者投稿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每到五月我常会想起这句诗,想起忧国忧民的诗人屈原。春秋时期群雄并起,秦国最强,楚人屈原倡导富国强兵,力主抗击强秦,遭到贵族阶层的强烈反对,听信馋言的楚怀王赶屈子离都城,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满怀悲愤之情,在五月五日那天,投身汨罗江,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这位爱国英雄。传说屈原尸体逆流而上,人们打捞不着,又恐鱼虾伤了他的身体,就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善良的人们认为如此一来,吃饱了的鱼虾就不会去咬屈子的身体了,后来逐步发展成端午裹粽的风俗。
汩罗无语空自流,粽子留香情悠悠!常有学生好奇地问为什么非得要在端午要吃粽子,我就将这传统习俗的由来说与他们听。这个习俗饱含着对屈原爱国精神的高度礼赞,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缺少这种爱国情结。
现在超市里粽子四季可购,但我们乡下还是喜欢在端午节前自己裹制。乡下篱笆间多有箬叶,择一些色青叶大的采回清水漂洗干净,以何为馅、口味咸淡为全凭自己喜好。我家多数时候用糯米与浸透的赤豆、鲜肉等为馅,精心填充在两片互缠的箬叶间,再用撕成细线状的棕丝缠成牛角状的棕子。做好这些还只能算是半成品,还要将它放入大锅内烹煮,直到沸水将粽子的清香高高掀起四处轻舞飞扬……
走进五月,香喷喷的粽子常常让我记起一个叫吉阳的村子。
刚毕业的时候我曾在那个小山村任教,从城里学习数年再返穷乡僻壤,虽说早有心里准备,但理想的肥皂泡还是被现实中乡村学校物质的贫乏与精神生活的单调迅速击破,不时会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掠过我的心空。也就是那年端午节,一大早便有学生来到办公室,与平常不同的是那天他们手中提着一串串粽子,说是父母让捎给老师尝尝的,有点意外的是校长的儿子也带了好些粽子,我问他谁让带的,他冲我一笑便跑回教室去了。学生陆续来校,桌子上的粽子也越积越多。想想平日乡亲们东家送来的豆荚,西家送来的瓜,也许他们觉得这是对教师,对教育尊重的最好表达方式了。那天我提着满袋子的粽子赶回家,妈妈问我从哪儿弄来的,我便据实以告。妈妈拿着一个粽子对我说,农村里裹粽子也不容易,他们送粽子给老师也是难得的情谊啊,你要认真教书,可不能误了人家孩子。那儿民风纯朴,学风更盛,那年老校长让我带毕业班语文,好在孩子们基础不错成绩挺好,让人颇觉欣慰。
端午作为国家法定假日放假一天,届时人们在自家门窗插艾枝与菖蒲,有的人亲裹糯米粽,也许还有的能去看看龙船竞渡……
在这国家兴盛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日子里,家人围桌而坐,纪念先贤,品味粽子的甘美,如果说温馨的感觉好比清如许的流水,那么你不得不承认和谐的社会才是它的泉源。